媒介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媒介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构建立体多样的现代信息传播体系。由此可见,媒介融合已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不是社会的真空,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新型传播格局,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只有紧抓其发展脉络、对其进行辨证分析,才能较为清晰地定位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对之策,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害,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能够获得充分保证。本论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以了解基本问题,并在总结、概括、对比多方观点的过程中,结合现实情况,形成、提出自己的见解、立场。经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确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存在正反两面的效用,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媒介融合促成的信息立体传播格局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即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耳入脑入心”;第二,媒介融合带来的信息全方位共享,使得大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更新的社会动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觉醒;第三,媒介融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空间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第四,媒介融合使得“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更为高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媒介融合使得某些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更趋严重,引发其人际交往的异化之势;第二,媒介融合可能造成媒介话语权的滥用;第三,媒介融合使得舆论场域更趋多元和复杂,加大了舆论场域的管理难度;第四,媒介融合导致大学生思维的“去理性化”倾向更为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必须通过坚守党性原则、坚守职业伦理、坚决依法治网以始终确保媒介融合的正确方向;第二,必须通过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以优化大学生的个人品质;第三,必须通过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创新教学话语体系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媒介融合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7
- (一) 选题原因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1、理论意义11-12
- 2、现实意义12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2-13
- 1、研究思路12-13
- 2、研究方法13
- (四) 研究综述13-17
- 1、国内研究现状13-16
- 2、国外研究现状16-17
- 一、媒介融合概述17-23
- (一) 媒介融合的概念17
- (二) 媒介融合的特征17-19
- 1、技术先导性17-18
- 2、系统性18-19
- 3、信息内容的多媒体化19
- 4、选择性19
- (三) 媒介融合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19-23
- 1、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联动阶段20
- 2、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阶段20
- 3、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的融合阶段20-21
- 4、传媒集团尝试融合式工作流程和产业结构的阶段21-23
- 二、媒介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23-34
- (一) 媒介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23-28
- 1、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23-24
- 2、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觉醒24-25
- 3、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25-27
- 4、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27-28
- (二) 媒介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28-34
- 1、引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危机28-29
- 2、造成媒介话语权的滥用29-31
- 3、加剧舆论场域的管理难度31-32
- 4、导致大学生思维的“去理性化”倾向32-34
- 三、积极应对媒介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策略34-56
- (一) 始终确保媒介融合的正确方向34-41
- 1、坚持党性原则34-36
- 2、坚守职业伦理36-38
- 3、坚决依法治网38-41
- (二) 重视优化大学生的个人品质41-48
- 1、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41-43
- 2、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43-45
- 3、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45-48
- (三)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48-56
- 1、提高教师理论素养48-50
- 2、完善教学评价机制50-52
- 3、创新教学话语体系52-56
- 参考文献56-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姝;;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舆论形成机制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0年08期
2 范文德;;媒介融合与舆论引导[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3 曹爱民;;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吴亢;;前瞻媒介融合 引领发展趋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5 孙宜君;刘进;;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衍生态叙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李秋菊;;塔奇曼《做新闻》与媒介融合时代做新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陈恺思;;高校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的契机与瓶颈[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周建青;;对“媒介融合”的质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朱静宜;;媒介融合下记者型主持人素养研究[J];才智;2012年25期
10 黎泽潮;刘传雷;;再谈媒介融合——基于媒介融合理论和现实的重新考量[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青;;质疑“媒介融合”——与持“媒介融合”观点的学者商榷[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梁春芳;;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担当[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包鹏程;汪伶俐;;媒介融合对影视生产和传播的影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马梅;孙静;;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媒体与公民社会构建[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 梁小建;;媒介融合中主流媒体框架提供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6 纪莉;;论媒介融合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权力[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周鸿铎;;媒介融合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经路径[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8 李鲤;;媒介融合时代: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合”“分”博弈[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兼论电影电视在媒介化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美娜;汤s,
本文编号:796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79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