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问题研究
【摘要】:宽容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高尚品质。宽容是衡量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涵养与豁达的心胸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培养的成功与否,对社会的文明程度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发展不断增多,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观念影响所带来的社会风气都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使大学生身上逐渐出现自私自利、狭隘冷漠等宽容精神缺失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解决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问题进行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绪论主要对选题目的、意义和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几个方面做出了概述,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外关于宽容问题的研究比较多,对于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问题的对策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同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大学生宽容精神概述。此部分通过对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宽容的各种解读,提出了对宽容、宽容精神含义的个人理解,指出了宽容的条件和限度,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的具体内容和大学生宽容精神培养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结合当代大学生存在个性上的自私狭隘、态度上的偏执自大、人际交往上的冷漠无情、行为上的冲动失控等宽容精神缺失的表现,分析了当前存在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指出了是由于人的自我保护的本性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宽容教育的缺失与不足。第四部分:解决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问题的对策分析。学校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但是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宽容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大学生出生和成长的首要场所,和谐与融洽的家庭关系与家长良好的教育方式都能够熏陶和感染大学生养成宽容精神。学校的校园文化与老师的宽容教育是影响和培养学生宽容的关键一步。社会要营造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倡导文明宽容,让身在其中的学生感受和品味宽容,从而养成宽容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 宽容精神 宽容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 0.1.1 选题目的9
- 0.1.2 选题意义9-10
- 0.2 研究现状10-13
- 0.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0.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0.3 本文研究方法13-14
- 0.3.1 文献研究法13-14
- 0.3.2 比较分析法14
- 0.4 本文创新点14-15
- 1 大学生宽容精神概述15-23
- 1.1 宽容解读15-18
- 1.1.1 宽容的含义15-16
- 1.1.2 宽容的条件和限度16-18
- 1.2 大学生宽容精神的内涵18-20
- 1.2.1 宽容精神的含义18
- 1.2.2 大学生宽容精神的含义18-19
- 1.2.3 大学生宽容精神的内容19-20
- 1.3 大学生宽容精神培养的意义20-23
- 1.3.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20-21
- 1.3.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21
- 1.3.3 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21-23
- 2 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23-33
- 2.1 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23-26
- 2.1.1 个性上的自私狭隘23-24
- 2.1.2 态度上的偏执自大24
- 2.1.3 人际交往上的冷漠无情24-25
- 2.1.4 行为上的冲动失控25-26
- 2.2 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的根源26-33
- 2.2.1 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26-27
- 2.2.2 家庭缺乏宽容精神的培养27-28
- 2.2.3 学校宽容教育的缺失28-31
- 2.2.4 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渗透31-33
- 3 解决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问题的对策33-42
- 3.1 家庭要重视宽容精神的培养33-36
- 3.1.1 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33-34
- 3.1.2 家长要运用恰当的宽容教育方法34-36
- 3.2 学校要完善宽容教育体系36-39
- 3.2.1 引导大学生自我培养宽容精神36-37
- 3.2.2 课堂教学中渗透宽容精神的培养37
- 3.2.3 创造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37-39
- 3.2.4 塑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39
- 3.3 社会要营造宽容和谐的氛围39-42
- 3.3.1 倡导文明宽容缓和紧张的人际关系40
- 3.3.2 规范网络媒介传播的内容40-42
- 结束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晓东;;以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36期
2 闫闯;蔡志良;;学生道德宽容研究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01期
3 高政;;宽容的概念分析与教育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4 王树岩;;论大学生宽容意识的培养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刘浩;丁静静;;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宽容教育的路径探析[J];太原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6 孙少森;;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宽容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10期
7 刘晓军;;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J];教学与管理;2010年35期
8 D·米勒;刘曙辉;;社会主义与宽容[J];世界哲学;2010年06期
9 李虹;;宽容也是一种教育艺术[J];学校管理;2010年05期
10 梁华芬;;和谐社会与宽容精神[J];南方论刊;2010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晖;宽容问题探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罗湘明;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李学迎;经济学视野下的宽容[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瑶;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应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凡;宽容的教育价值探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董秀花;大学生的宽容意识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震华;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宽容精神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秀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倾向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吕倩;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现状及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李建磊;论密尔的宽容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谢玮哲;大学生宽容思想政治教育[D];中南大学;2008年
10 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5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2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