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4:23

  本文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职业道德 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评价模型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同时竞争也不断地加剧。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承担着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人才的职责。作为高校教师来说更是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都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发展,影响到中国的教育水平。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在不断地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素质正在下降,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教师的职业道德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因此有必要在全社会建立起对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师的评价体系,从而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为了得到认可,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化道德素质等,促进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也不是很健全,因此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本文首先描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的目的及选题的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形成了本文的基本写作思路,其次本文对高校教师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概念和其特点进行了定义,并概括性的说明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成,运用需要激励理论、指标分解理论及绩效评估理论三种主要理论基础来完成本文。第三,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内容、指标权重、目的、评价的标准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并对我国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目前的的发展中状况进行了研究。根据以上几点现状,得出现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主要存在指标内容不够明确,评价标准单一性,评价方式倾向他评等问题,从政府、社会、高校及教师的出发点来找造成问题的成因。第四,创新性地构建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在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学校、社会、学生四个利益关系的指标评价内容,运用了兼顾“功能性”和“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模型,优点是能够实现动态性评价,让管理者更好的分析结果。第五,通过东北林业大学实证分析,验证兼顾“功能性”和“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合理性,最终得出结果,对结果作出分析。本文最后,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提出针对性对策和保障机制,其中环境建设从政府、社会及高校的三个层面来保障完善。
【关键词】:职业道德 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评价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现状12-15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2-13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3-15
  •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7
  • 1.4.1 本文研究方法15
  •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15-17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7-24
  • 2.1 高校教师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和特点17-19
  • 2.1.1 高校教师的概念和特点17
  • 2.1.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和特点17-19
  • 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及评价体系的概念19-21
  • 2.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念19-20
  • 2.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概念20-21
  • 2.3 相关理论基础21-22
  • 2.3.1 需要激励理论21
  • 2.3.2 指标分解理论21-22
  • 2.3.3 绩效评估理论22
  • 2.4 本章小结22-24
  • 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24-35
  • 3.1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发展历程24-25
  • 3.2 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现状25-29
  • 3.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容25-26
  • 3.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及目的26-27
  • 3.2.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程序27
  • 3.2.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式和综合评价方法27-29
  • 3.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问题29-31
  • 3.3.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内容不够全面,指标不够科学29-30
  • 3.3.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目标过于重视统一30
  • 3.3.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式采取他评30-31
  • 3.3.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于主观,重定性轻定量31
  • 3.3.5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缺乏合理标准,平均主义突出31
  • 3.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问题成因31-34
  • 3.4.1 社会相关思想影响31-32
  • 3.4.2 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32-33
  • 3.4.3 高校教师思想认识不足33
  • 3.4.4 高校相关制度的缺失33-34
  • 3.4.5 高校部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落后34
  • 3.5 本章小结34-35
  • 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35-48
  • 4.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35
  • 4.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35-37
  • 4.2.1 目标一致性原则35
  • 4.2.2 科学性原则35-36
  • 4.2.3 社会评价和个体评价结合的原则36
  • 4.2.4 系统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36
  • 4.2.5 激励评价和发展评价相统一的原则36-37
  • 4.3 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37-38
  • 4.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筛选38-45
  • 4.4.1 专家咨询法38-40
  • 4.4.2 筛选指标过程40-45
  • 4.5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过程45-46
  • 4.6 兼顾“功能性”和“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模型46-47
  • 4.7 本章小结47-48
  • 5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用的实证分析48-58
  • 5.1 东北林业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基本情况48-49
  • 5.2 评价主体的选择49
  •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9-53
  • 5.4 效度和信度的检验53-54
  • 5.5 评价的程序54-55
  • 5.6 基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分析55-57
  • 5.7 本章小结57-58
  • 6 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58-63
  • 6.1 制定分层、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58
  • 6.2 以多元评价主体代替一元评价主体58
  • 6.3 摆正评价目的,加强协同合作58-59
  • 6.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突出以教师为本59-60
  • 6.5 重视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60-61
  • 6.6 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监督和反馈机制61-62
  • 6.7 本章小结62-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66
  • 附录A66-70
  • 附录B70-72
  • 附录C72-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5-76
  • 致谢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智芳;高志芹;于文静;武敬亮;;应重视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06期

2 刘桂林;;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2期

3 游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34期

4 孔丹;;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9期

5 郭增波;;对新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分析[J];职业;2014年03期

6 阳泽;苟晓蓉;;教师科研走向微型课题[J];四川教育;2006年10期

7 严华银;;暑假来了,学校如何做好暑期教师培训[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09年07期

8 吴优;;浅议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理论与实践[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年02期

9 王志斌;;浅谈教师科研与论文写作[J];广西教育;2011年24期

10 吴小富;;试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与途径[J];成才之路;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毓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向仕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杨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鞠锡田;;由学习型教师起步 向科研型教师迈进[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万春;;教师培养与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探索研究[A];中国名校卷(四川卷)[C];2013年

6 李万春;;教师培养与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探索研究[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四川卷)[C];2013年

7 范玉才;;完善机制,为教师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8 唐毓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9 张颖红;李宇彤;;提升“双师”素质 凸显职业技能 发挥“双师”才智——首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郑非;郑凯;;2001—2003年沈阳体院教师科研工作量变化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常州市第五中学 王建强 宿迁市马陵中学 李方顺 吴江市南麻中学 金坤荣 江苏省清江中学 戚光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专业培训?[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2 闫庆军;校本教研——教师成长的摇篮[N];济宁日报;2007年

3 ;教师科研:给教学一个支点[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湖南环境生物学院 刘淑春;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N];光明日报;2012年

5 张树伟;教师科研,,给你一个撬动教学的支点[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晋玉;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N];中国教师报;2009年

7 山西财经大学 吴秋生;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科研观[N];光明日报;2009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深圳以制度创新促教师专业发展[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赵正元;教师专业成长迅速的背后[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袁顺海;打造优质教师队伍[N];雅安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跃如;高等学校教师激励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李方安;论教师培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晓红;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蒋玉梅;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罗兰;大学年轻教师选聘优化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秦立栓;基于知识视角的高校教师激励路径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8 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徐伯华;数学研课的内容框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张玲;小学新教师课堂教学机智提升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范氏媛(PHAM THI DUYEN);越南华闾大学与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师管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崔文星;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陈晨;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群体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高华平;高校教师精细化管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雪远;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教研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怓明明;晋南地区普通高中球类课程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9 李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张献民;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激励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85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85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