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9:46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等学校 科技创新 效率评价 三阶段DEA Malmquist指数


【摘要】:高等学校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具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功能。当前科技竞争与创新日趋激烈,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合理评价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对于引导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对山东省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论文以高校为决策单元进行DEA评价,考察山东省高校在全国高校当中的效率特征。论文将被评价对象分为211及省部共建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两类分别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的实证方法有基础DEA方法、三阶段DEA方法和Malmquist DEA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对山东省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效率评价结果是直接针对山东省每一所高校的,因而更具有决策指导意义。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概述了效率的评价方法;第三章分析了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第四章对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应用基础DEA方法分别对山东省的211及省部共建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进行效率评价;第五章应用三阶段DEA方法对山东省其他本科高校进行效率评价;第六章应用Malmquist DEA方法对山东省全部本科高校进行动态效率评价;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论文主要结论为:山东省211及省部共建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优于其他本科高校,3所211高校的效率差别明显;山东省其他本科高校的纯技术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规模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3年期间山东省高校存在技术退步,但是综合技术效率在提高。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技创新 效率评价 三阶段DEA Malmquist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F224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的背景11-12
  • 1.2 研究的意义12
  • 1.3 文献综述12-15
  • 1.3.1 国外文献综述12-14
  • 1.3.2 国内文献综述14-15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5-16
  • 1.5 论文创新和不足16-17
  • 第2章 效率评价方法概述17-21
  • 2.1 评价系统的常用统计方法17-18
  • 2.2 效率分析中的参数法和非参数法18-21
  • 2.2.1 基础DEA方法19
  • 2.2.2 三阶段DEA方法19-20
  • 2.2.3 SFA方法20-21
  • 第3章 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分析21-33
  • 3.1 山东省高校规模与结构21-25
  • 3.2 山东省高校R&D活动情况分析25-33
  • 3.2.1 山东省高校R&D人员25-27
  • 3.2.2 山东省高校R&D经费27-31
  • 3.2.3 山东省高校R&D成果31-33
  • 第4章 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实证分析——基于基础DEA方法33-55
  • 4.1 指标体系33-34
  • 4.2 数据选取和模型选择34-35
  • 4.3 211及省部共建高校实证分析35-44
  • 4.3.1 DEA效率分析35-38
  • 4.3.2 无效DMU改进分析38-39
  • 4.3.3 DEA效率平均值变化分析39-44
  • 4.4 其他本科高校实证分析44-55
  • 4.4.1 综合分析48-49
  • 4.4.2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49-50
  • 4.4.3 纯技术效率分析50-52
  • 4.4.4 规模效率分析52-53
  • 4.4.5 规模收益分析53-55
  • 第5章 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实证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方法55-65
  • 5.1 三阶段DEA方法的优势55
  • 5.2 三阶段DEA模型的构建55-57
  • 5.3 模型运用过程中的几点说明57-58
  • 5.4 指标选择和数据选取58-60
  • 5.4.1 第一阶段58
  • 5.4.2 第二阶段58-59
  • 5.4.3 第三阶段59-60
  • 5.5 相似SFA模型60-62
  • 5.6 三阶段DEA模型实证结果62-65
  • 第6章 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实证分析—基于Malmquist DEA方法65-70
  • 6.1 Malmquist DEA方法简介65-67
  • 6.2 指标体系和数据67
  • 6.3 实证结果67-70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70-73
  • 7.1 主要结论70-71
  • 7.2 政策建议71-73
  • 参考文献73-78
  • 致谢78-7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杰;构建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机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08期

2 徐杰;构建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01年03期

3 金丽,周旭;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李宣澄;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产业;2001年12期

5 郑存库;论高校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J];科技·人才·市场;2001年04期

6 庄世宏;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曹兆敏 ,武雪萍;大学校长畅谈高校科技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2年12期

8 赵沁平;加强高校科技工作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06期

9 潘云鹤;关于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23期

10 庞更新,赵晓东;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技术方法[J];经济论坛;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杰;;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及提升对策[A];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军华;张晓磊;陆根书;;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际比较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冷丰;;浅谈高校科技创新能力[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4 吴伟华;;高校科协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5 肖立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绩效问题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邱均平;丁敬达;;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7 夏义X;李炳发;袁小明;张启明;;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优越性 加速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8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孙志军;何晋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晓亮;高校科技创新 重在思维创新[N];苏州日报;2008年

2 江娇;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江苏教育报;2011年

3 王拓 蒋廷玉;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新华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魏公铭;加强协同创新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中国食品报;2012年

5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 研究员 博导 陈永正;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福建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吴琳;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光明日报;2012年

7 刘佩海 记者 李慧颖;提升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黑龙江经济报;2012年

8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体制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命力[N];科技日报;2012年

9 记者 张策;利好政策推动高校科技创新[N];天津教育报;2013年

10 记者 李想;本市召开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推动会[N];天津教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运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任义君;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曾卫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耿迪;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海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廖文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梁祥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燕楠;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海萍;浙江高校科技创新勇力及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2年

3 刘小明;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4 孙彦;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杨春丽;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齐艳杰;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的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贺志亮;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8 周惠子;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温祺华;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提高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10 莫n,

本文编号:887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87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a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