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8:42

  本文关键词: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制造业 重点领域 多层次 人才培养


【摘要】:我国现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规模居世界首位,人力资本积累雄厚,支撑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地位,但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培养质量与效益不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不适应。对比《中国制造2025》的新要求,需要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走人才引领发展道路,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此,建议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多层次多结构人才培养体系;推出一流制造业院校"3M10"计划,多途径厚植工科人才培养优势;创设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平台,多主体协同推动特色办学;加强制造业十大领域学科群建设,多方向与产业对接更新教育内容;扩充先进制造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多学科跨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扩充现代学徒制计划,多举措推进培养体系改革;设立制造业人才海外引进计划,新机制扩充双师型教师;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用结合协同育人;新设"鲁班学院"与"大国工匠"STEAM基地,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打造先进制造业人才供需平台,贴近国际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制造业 重点领域 多层次 人才培养
【基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多层次人才培养”课题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0
【正文快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制造业总体处于从工业2.0(机械化)向工业3.0(自动化)的过渡阶段,为实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2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3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5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6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7 郭萍,茅志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8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J];石油教育;2004年05期

9 谢海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0期

10 周文富;课外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化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6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7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8 张建国;姜新;宋巧红;;关于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9 ;第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10 刘双丽;顾国锋;;高校科协服务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新思路与途径[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6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8 袁其朋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工程人才培养需校企政合力[N];中国化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唐景莉 万玉凤;高校人才培养呈现三大亮点[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袁志华;商学院不能重科研轻人才培养[N];人民政协报;2007年



本文编号:887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87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c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