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互联网、数字化、泛传播的大背景下,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和基础,更加碎片化为特征的“微”文化形态应运而生。微社交、微传播、微语言、微思潮等微文化现象的兴起与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影响着高校共青团的日常工作并引发了高校团建工作的阵地战。一方面,微社交催生出大量的青年微组织使高校团组织阵地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微传播使谣言扩散更加容易加重了高校共青团的舆情引导难度,微语言激发起青年人狂欢式的写作创意对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话语体系带来严重冲击,不良微思潮所带来的复杂离心因素也使得作为微文化主体的青年学生近火先焦,加剧了他们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而另一方面,微社交对青年学生的特定吸引力又有助于扩大团的有效覆盖面,微传播使团青互动往来更加密切又有助于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微文化平台的丰富多样同样有助于共青团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微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也有助于推动高校共青团实现网络新媒体战略转型,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高校共青团要改善微文化对其作用的阈限,必须以行动者的姿态和显性化的方式给予微文化必要的回应,积极推进团的工作创新亦是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无以回避的选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一些思考。高校共青团应在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借助微组织、树立微理念、丰富微内容、借鉴微语言、重塑微动力、建立微机制、加强微治理、关注微需求等多方面的创新策略来应对微文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加快实现高校共青团的“微”转型,以此来提升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团建工作水平。
【关键词】:微文化 高校共青团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97;G64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论9-25
- 一、选题缘由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4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4-18
- (一) 研究思路14-17
- (二) 研究方法17-18
- 五、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18-25
- (一) 微文化的相关概念18-19
- (二) 高校共青团的功能定位及主要任务19-25
- 第一章 微文化与高校共青团25-36
- 一、微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后现代特征25-30
- (一)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及微文化的兴起25-26
- (二) 青年群体的推动及微文化的快速发展26-28
- (三) 微文化的后现代特征28-30
- 二、微文化与高校共青团的关系30-32
- (一) 青年学生是微文化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共同载体30-31
- (二) 微文化环境持续影响着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过程31
- (三) 微文化影响着高校共青团育人功能的发挥31-32
- 三、微文化对高校共青团的主要影响方式32-36
- (一) 微社交32-33
- (二) 微传播33-34
- (三) 微语言34
- (四) 微思潮34-36
- 第二章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的境遇36-53
- 一、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36-45
- (一) 微社交催生大量青年微组织使高校团组织阵地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36-39
- (二) 微传播使谣言扩散更加容易加重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难度39-41
- (三) 微语言激起青年人狂欢式的写作创意冲击高校共青团工作话语体系41-43
- (四) 不良微思潮带来的复杂离心因素加剧青年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43-45
- 二、微文化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机遇45-53
- (一) 微社交对青年人的特定吸引力有助于高校共青团扩大有效覆盖面45-47
- (二) 微传播使团青互动往来更加密切有助于高校共青团增强组织凝聚力47-49
- (三) 微文化平台丰富多样有助于高校共青团创新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49-50
- (四) 微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有助于推动高校共青团实现新媒体战略转型50-53
- 第三章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思考53-66
- 一、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应坚持的原则53-55
- (一)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53-54
- (二) 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54
- (三)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54-55
- 二、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策略55-66
- (一) 借助微组织,拓展团组织覆盖青年的新方式55-56
- (二) 树立微理念,主动推进高校微文化阵地建设56-58
- (三) 丰富微内容,倾力打造团属校园微文化品牌58-59
- (四) 借鉴微语言,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话语体系59-60
- (五) 重塑微动力,激发高校团干部队伍创新活力60-62
- (六) 建立微机制,完善高校共青团工作机制保障62-63
- (七) 加强微治理,提高对微文化的监管治理能力63-64
- (八) 关注微需求,在青年需求中挖掘创新增长点64-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3
- 致谢73-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岳,刘涛雄;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若干观念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2 胡天生;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思考[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孙波,杨立敏;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8期
4 宋明江;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在创新教育中的优势[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郑向峰;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社区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年03期
6 汤秀娟;关怀: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3年03期
7 任丹阳;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载体——“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褚小波,侯永和;人才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之根本[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陈卓武;黄培清;;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探研——以广东工业大学团组织实践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绍荣;敬菊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永友;;高校共青团如何实践“三个代表”[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沈千帆;;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3 卢涛;;高校共青团创建“学习型组织”探索与研究[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晓馨;全省高校共青团会在我市召开[N];天水日报;2012年
2 中山大学团委书记 黄毅;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应大有作为[N];南方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周静;15名高校选派团干部将赴我州挂职[N];凉山日报(汉);2011年
4 记者 魏星;着力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N];江西日报;2013年
5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卢雍政;善用文化育人优势 大力凝聚兴国之魂[N];湖南日报;2012年
6 记者 龙华、通讯员 翟磊、陈琦;全国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会召开[N];湖北日报;2004年
7 学会 铁峰 记者 刘伟;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N];黑龙江日报;2000年
8 记者 陶洪光 通讯员 华洁蓉;党建带团建探索新思路[N];文汇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俞杰;12名高校团干部到我市县级团委挂职[N];三明日报;2011年
10 董云雷 记者 朱晓红;6名全国选派高校团干部到我市县级团委挂职工作[N];伊春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图;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2 李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王冰;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4 廖保华;组织设计理论视野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洪庆;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浩;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王春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易皓华;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郑晓;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史薛伟;“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工作引导探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0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9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