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主义倾向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22:2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主义倾向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人际交往 功利主义 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变得多种多样,特别是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但由于多种思想的冲击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这不仅给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问题,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探究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功利主义倾向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使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问卷为工具以安徽工程大学、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13名大学生为样本,从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呈现功利化倾向的看法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目的等多个方面来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的功利主义倾向,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总结。本文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概念、内容结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整理,并对已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进行评述。第二部分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研究包括人际交往和功利主义的涵义,问卷的调查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差异,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功利主义倾向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以及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主义倾向的负面影响。第三部分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功利主义倾向的成因分析,在数据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并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功利主义倾向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主义倾向问题的对策,结合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功利主义倾向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可能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语,对本研究进行总结的同时反思不足,不断去完善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功利主义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5.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9
  • 1.2.1 国内外有关人际交往理论的研究13-14
  • 1.2.2 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的研究14-17
  • 1.2.3 国内外关于功利主义的研究17-18
  • 1.2.4 人际交往观的研究方法18-19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19-20
  • 1.3.1 研究的内容19
  • 1.3.2 创新之处19-20
  • 第2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与分析20-30
  • 2.1 人际交往与功利主义的涵义20-22
  • 2.1.1 人际交往的涵义20-21
  • 2.1.2 功利主义的涵义21-22
  • 2.2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22-27
  • 2.2.1 调查样本分析22
  • 2.2.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22-27
  • 2.3 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主义倾向的具体表现27-28
  • 2.4 过度的功利主义倾向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28-30
  • 第3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30-39
  • 3.1 社会环境因素30-32
  • 3.1.1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的影响30-31
  • 3.1.2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31
  • 3.1.3 中国传统观念与习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31-32
  • 3.2 学校环境因素32-35
  • 3.2.1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缺失32-33
  • 3.2.2 不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33-35
  • 3.3 家庭环境35-37
  • 3.3.1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35-36
  • 3.3.2 家庭结构的影响36-37
  • 3.4 大学生自身因素37-38
  • 3.5 朋辈群体与同学间的影响38-39
  • 第4章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际交往对策39-49
  • 4.1 大力优化社会环境,淡化物质功利气息39-42
  • 4.1.1 加强“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39-40
  • 4.1.2 积极建设社会主流文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40-42
  • 4.1.3 健全社会评价机制,倡导德才兼备的人才观42
  • 4.2 完善学校环境建设,发挥学校育人优势42-46
  • 4.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正确交往观的形成42-44
  • 4.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44-45
  • 4.2.3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心态45-46
  • 4.3 重视家庭教育,创建良好家庭氛围46-47
  • 4.4 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提升人际交往能力47-49
  • 第5章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153-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立志;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误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08期

2 李萍;网络与中学生人际交往[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孔繁英;浅谈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4期

4 陈菊珍;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李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探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陈蓓丽;张熠;;社会资本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之关系探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潘秀玲;;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年26期

9 魏俊桃;陈谊;;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2期

10 李海萍;陶钧宜;;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春艳;;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理论及实践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彪;;中职学生人际交往危机及其引导[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彦华;曾宪翠;;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差异性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何霞红;;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平;陶新华;;团体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王俊红;张爱卿;;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归因特点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治权;;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疏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8 陈庆良;傅丽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探析[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解小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管理[N];光明日报;2001年

2 王颖;我诚信,我美丽[N];大众科技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科;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素燕;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3 章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探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4 李俊峰;低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5 付健;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主义倾向问题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6 张靓雯;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张平丽;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8 张开文;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3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913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6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