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孔子修身观视角下的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12:15

  本文关键词:孔子修身观视角下的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孔子 修身观 大学生 人格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人才资源,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人格素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格道德上与我国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逐步偏离正常轨道,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阵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力度,以“德才兼备”的理念为主要教育方式,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修身观作为孔子思想中最为精华的一部分,为后世在人格教育活动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部分内容,并对孔子修身观中有价值的思想进行挖掘和提炼,来为我们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工作服务。整个孔子修身观理论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达到“仁”的理想人格目标。高校人格教育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就需把孔子修身观的内容的方法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完善其人格教育体系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律”为主的自我教育方式;其次是努力构建高校浓郁的道德文化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格培养的外部环境。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和统一,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水平。本文首先从孔子修身观的历史起源入手,介绍了它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当时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推动了孔子修身观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修身”的含义主要是从孔子对道德的内在要求范围来界定的,着重强调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来达到理想人格境界,对孔子修身观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也作了详细论述。其次,分析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在此基础上又找出部分大学生在人格缺失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再次,概述了孔子修身观的现实价值,通过对这些价值理念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更加注重自我管理。最后,通过前文内容的铺垫,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为高校的人格教育理论体系做了补充。
【关键词】:孔子 修身观 大学生 人格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3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3 综合评述11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1-13
  • 1.3.1 研究思路11-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2 孔子修身观的历史起源及含义13-17
  • 2.1 孔子修身观的形成背景13-14
  • 2.2 孔子修身观的理论基础14-15
  • 2.3 孔子修身的含义15-17
  • 3 孔子修身观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17-23
  • 3.1 核心内容17-20
  • 3.1.1 仁17-18
  • 3.1.2 义18
  • 3.1.3 礼18-19
  • 3.1.4 智19-20
  • 3.1.5 信20
  • 3.2 主要方法20-23
  • 3.2.1 学思并重20-21
  • 3.2.2 克己慎独21
  • 3.2.3 自省内求21-22
  • 3.2.4 慎言力行22-23
  • 4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23-31
  • 4.1 关于人格的界定23
  • 4.2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23-26
  • 4.2.1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人格状况24
  • 4.2.2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表现24-26
  • 4.3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原因26-31
  • 5 孔子修身观在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现实价值31-37
  • 5.1 理想信念教育价值31-32
  • 5.2“三观”教育价值32-34
  • 5.3“三德”教育价值34-37
  • 6 孔子修身观在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贯注途径37-42
  • 6.1 言传身教与自我管理37-38
  • 6.2 把孔子修身观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格教育之中38-40
  • 6.3 促进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40-41
  • 6.4 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41-42
  • 7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怡翔;孔子思想宜用几分法[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任荟;林建华;;论孔子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11期

3 顾玉萍;浅谈孔子的创新思想[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4 尹砥廷;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子形象的三维透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赵伟华,杨淑明;论孔子的变通思想[J];潍坊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李文义;孔子思想的基本结构及影响[J];齐鲁学刊;2004年05期

7 王富仁;;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上)[J];文史哲;2006年02期

8 王富仁;;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下)[J];文史哲;2006年03期

9 李志松;陈国庆;;浅论梁启超晚年对孔子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方向红;;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代意义再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军;;试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江朝源;;由改造思想想到孔子[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开j;;略论孔子[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高鹏飞;;必也正名乎——试论孔子研究中的是与非[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陈增辉;;孔子的社会和谐理论及其现代生命力[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刘家贵;;孔子经济思想散论[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杨爱民;;试论孔子的主流文化建设思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孔庆福;;21世纪需要一位新孔子[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10 韩跃红;王惠玲;;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N];解放日报;2007年

2 俞晓群;孔子曰——中华文明全球化的一个标牌[N];辽宁日报;2007年

3 演讲人 杨朝明;真实的孔子[N];光明日报;2010年

4 刘悠扬;“孔子精神不是止疼片”[N];深圳商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蓓蓓;鲍鹏山:对孔子要怀着敬畏之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6 记者 宋合意;孔子文化周在巴黎拉开帷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通讯员 韩开 晨刊记者 庞洪波;孔子文化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隆重开幕[N];济宁日报;2010年

8 曹静;孔子,浮沉于美国人的中国观[N];解放日报;2012年

9 ;四问:当今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2年

10 吴晓;重读孔子[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圣;孔子民族观与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3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军政;从“义以建利”到“志于道”[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5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邢千里;中国历代孔子图像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洪晓丽;仁:作为道德本体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梓根;孔老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娜;孔子“孝”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黄峰;论孔子“道”的思想及其终极关怀意义[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高丽波;孔子立志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孔令华;孔子“严事”人物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士银;孔子人格述论[D];兰州大学;2013年

6 马媛媛;孔子生死观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7 李琼;孔子的生死观[D];湘潭大学;2012年

8 田园;孔子进退观及其践行[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卢彦晓;孔子“义”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方浩铭;《檀弓》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87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987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0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