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我国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5:21
本文关键词: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我国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
【摘要】: 我国中小学“择校”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中小学“择校”并无过错,如果采取的措施得当,“择校”可以促使各个学校在竞争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相反,“择校”也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导致教育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因此,我们要解决的是中小学“择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杜绝中小学“择校”。学术界对中小学“择校”问题有所关注,但没有分清“择校”与“择校”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所提出的对策等都不够全面,故本文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对中小学“择校”存在的原因、所产生的问题及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研究。 在我国,中小学“择校”的主要原因有:人类选择的本能驱动、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升高、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和不平衡发展战略、教育投资的短缺和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不规范操作等。从根本上讲,只要教育质量存在差异,中小学“择校”就将必然存在。 目前,我国中小学“择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违背“就近入学”原则、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严重并滋生教育腐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危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等。笔者认为在我国中小学“择校”中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的不完善。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逐渐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或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社会组织控制体系和人们的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社会转型结果有利有弊,其中不利的结果就是由于相应的制度不完善使得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而其子女的教育却未得到妥善的安排,与此同时,在“利”的原则指导下一些重点学校以金钱作为学生“择校”标准,这大大影响了规模庞大的低收入阶层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部分高收入阶层由于选择不当也对“择校”不满;由于我国的“就近入学”原则是与我国户籍制度紧密相联的,而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由于没有取得居住地的户口从而导致了他们子女的入学困难。 规范中小学“择校”行为必须要有正确的“择校”标准,即以学生的“文化资本”为标准。而中小学“择校”问题最终解决主要责任在于政府,必须通过增加教育投资等方式全面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增加教育供应量;与此同时,学校和家长应该配合政府做好工作。
【关键词】:社会转型 中小学 择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 问题的提出8-13
- 1.1 研究对象8
- 1.2 选题缘由8-9
- 1.3 研究现状9-11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1-12
- 1.5 论文创新点12-13
- 2 我国社会转型是“择校”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13-22
- 2.1 社会转型的涵义13-14
- 2.2 我国的社会转型14-15
- 2.3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15-21
- 2.3.1 利益格局的变化15-18
- 2.3.2 社会组织控制体系发生转变18-19
- 2.3.3 价值观转变19-21
- 2.4 小结21-22
- 3 我国中小学“择校”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2-29
- 3.1 “择校”的含义22
- 3.2 我国中小学“择校”的原因22-26
- 3.2.1 人类选择的本能是“择校”存在的原始动力22-23
- 3.2.2 教育政策中城市取向和不均衡发展策略是“择校”出现的制度原因23
- 3.2.3 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升高是“择校”出现的主观原因23-24
- 3.2.4 教育投资短缺是“择校”产生最重要原因24
- 3.2.5 教育领域的不规范操作行为是择校问题产生的温床24
- 3.2.6 “择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必然现象24-26
- 3.3 “择校”问题的含义26
- 3.4 我国中小学“择校”问题的主要表现26-29
- 4 对我国中小学“择校”问题的分析29-37
- 4.1 “就近入学”在“择校”问题中的功过是非29-32
- 4.1.1 “就近入学”原则是国际教育惯例29-30
- 4.1.2 “就近入学”政策在我国社会转型中遭遇的尴尬30-31
- 4.1.3 解决“择校”问题必须保障因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31-32
- 4.2 社会转型下“择校”高收费、乱收费的庐山真面目32-35
- 4.2.1 “择校”高收费乱收费违反了国家有关规定32-33
- 4.2.2 关于“择校”高收费、乱收费的一个小调查33-34
- 4.2.3 高收入人群对抱怨“择校”高收费的原因34-35
- 4.2.4 “择校”高收费在我国社会转型中成为社会低收入人群改变命运的一大障碍35
- 4.3 “择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成为受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教育政策问题绝非偶然35-37
- 5 治理我国中小学“择校”问题的对策37-44
- 5.1 应以文化资本为“择校”标准37-39
- 5.1.1 家长与学生“择校”的几种资本形式37-38
- 5.1.2 在社会转型中我国中小学“择校”的合理标准应当是学生的文化资本38-39
- 5.2 应当借鉴其它国家对待“择校”问题的政策39-41
- 5.3 解决“择校”问题需要政府和家长共同努力41-44
- 5.3.1 解决“择校”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41-42
- 5.3.2 解决“择校”问题需要公办学校的大力配合42-43
- 5.3.3 家长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43-44
- 6 结论44-45
- 附录45-46
- 参考文献46-49
- 后记49-50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喜燕;封红梅;;“回应现实”的教育公平观——以基础教育择校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车宗哲;济南市义务教育择校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换;义务教育择校现状及合理性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建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郝俊丽;中小学学生择校的社会学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4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13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