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日本的教育改革与教师的职能成长

发布时间:2017-11-22 20:04

  本文关键词:日本的教育改革与教师的职能成长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 教育改革 亚洲型教师 专业职能


【摘要】:全面回顾日本近二三十年间关于教师培养和教师力量形成过程的教育改革动向及特征,分析实际存在的亚洲型教师形象和特征,提出亚洲型教师的专业职能及提高专业工作人员的教师职能的具体方法。
【作者单位】: 日本教师教育学会
【分类号】:G531.3
【正文快照】: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教师培养制度的两大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教师培养制度从1949年开始以“大学中的教师培养”和“以教师证书主义为基准的开放制”为两大原则而再次起步。所谓“大学中的教师培养”,也就是说,以“教师是在大学这样的学府中学习,培养高水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舜;;新自由主义与日本教育改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3 明睛;日本中曾根首相的“教育改革七条设想”[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4 李春生;日本教育改革的新动向[J];河南教育;2002年02期

5 刘艳玲;试析日本现代教育改革的特点[J];日本问题研究;1999年03期

6 高益民;;消解均衡?——日本义务教育改革动向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7 饶从满;;强化研究生院的人才培养功能——世纪之交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走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2期

8 曹青阳;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些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9 杨小梅;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王桂兰;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淑云;;宋代教育改革简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胡国柳;张长海;吴顺祥;;基于职业成长视角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设想[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薛高阜;邵世雷;;高等教育质量观探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5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学校与费尔霍普学校之比较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陈传锋;许净露;金一波;;恢复高考30余年来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历史回顾与思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关于深化农村(成人)教育改革,推进北京市农业现代的调研报告[A];北京市农民教育研究报告[C];2001年

8 高金力;;谈幼儿园园长在教育改革中的应有心态和作用[A];管理与服务——北京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集[C];2003年

9 周伟业;;教师网络素养与教育改革调查报告——以艺术教师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10 徐心希;;试论林希元对明代封建教育的批判[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本宫崎公立大学教授、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王智新;日本基础教育的经验、教训与我国的教育改革[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李 茂 编译;日本教育改革遭遇抵制[N];中国教师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蒋建华;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宋全政;没有回头路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陈天富;科学发展种好教育改革“试验田”[N];重庆日报;2009年

6 张晓晶;期待新一轮教改带来新希望[N];闽西日报;2009年

7 王继红 记者 海涛;五华区教育改革再推新举措[N];昆明日报;2009年

8 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改革与发展业绩喜人[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陈安丽;一项具有创意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唐国忠 杜良;春风又度“五一中”[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8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伟东;日本中小企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0 安洋;日本特殊法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与借鉴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2 周晟;日英终身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海燕;日英同盟在日本侵华史上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4 张枢盛;日本文化对其企业制度影响的路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乐平;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前景探讨[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赵凌冰;日本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妍蓉;日本土地征用的动态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5年

8 丁亮亮;中国法律移植何去何从[D];武汉大学;2005年

9 曾星;从日本的联合国外交看日美同盟的未来[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15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215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0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