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出处:《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价值观是个人对周围世界中的人、事、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的判断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或尺度。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本文的宗旨,建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bstract]:......
【作者单位】: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奥尔波特曾指出:“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念的有无是区分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标志[1]。”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它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价值观的心理学内涵克拉克洪(K luckhohn,1951)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曾屹丹;价值观冲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刘永芳,钟毅平;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心理内容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燕;;人本主义的人格发展观与积极人格的相关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周东滨;;社会礼仪教育应是当代青少年融入社会的必修课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3 周正怀;;中小学教师自我实现观刍议[J];沧桑;2008年04期
4 向洁;;沈从文:人事、梦与文学叙事[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王宝森,刘汝萍,张皓;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刘怀荣;论司马迁天人观与文学思想之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顾广梅;;从意义与信仰看中国现代小说成长叙事中的精神成长[J];东岳论丛;2009年03期
8 王深,姚金菊;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价值建构”模式[J];福建体育科技;2000年06期
9 丹建广;张金凤;;西方人格发展理论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9年04期
10 陈莹;贵永霞;;论个人价值观与心理健康[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伟红;;诗的心理治疗作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小可;基于学习行为的投资项目个体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陈银心;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初中华文教材中的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勇;西方心理学人文取向的生成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袁洁玲;探源动画之“魅”[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林双泉;传承、颠覆与超越[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芳;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胡钺;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幻想特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蒋学东;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爱平;迟子建小说创作心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银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6 唐雪;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7 谈新芳;化学教学中积极情感的作用及培养策略[D];苏州大学;2011年
8 金娜;《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的成长主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9 黄圣英;意义治疗的理论分析与个体“意义”的建构思路[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周正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婉明;社会转变与价值变迁理论对德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2 王深;价值观冲突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1999年05期
3 黄凯锋;21世纪初青年价值观预测[J];当代青年研究;1999年06期
4 刘永芳;论价值观在个性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时;范晓玲;;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谭平;彭豪祥;;710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金新玉;;大学生身体自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年04期
4 谈美琴;;青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田海滨;;兰州市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曾荣侠;;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蒲清平;白凯;高微;;大学生学业受挫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7期
8 孙光;;大学生同辈心理互助模式探讨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刘雅;;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12期
10 宁凯;;基于应对理论的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爱善;;浅谈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和谐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吴继霞;;大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周岚峰;;莆田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及对策[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4 邸军莲;雷育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对矛盾[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谢巧生;;大学生群体中理想信念“沙化”现象探析[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杨彦春;;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新探[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8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9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2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裴睿 张全能;进京当保姆 最大收获是学会忍耐[N];成都日报;2006年
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宋波;召开大学生见面座谈会[N];中国矿业报;2006年
9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10 ;支教毕业生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年
4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丽伟;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丹;大学生迷信心理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先明;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柳菁;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贺玉琴;对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武运英;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O@黎明;健身健美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增锋;以运动干预为手段改善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可行性探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9 石中光;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自主择业价值观念的负面变化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蒙茜;大学生拖沓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50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50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