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出处:《当代传播》200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句式结构、篇章结构、修辞意象、风土人情和背景知识的不同视角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个性化文化编码与解读方式。主体间性和文化融合有助于消除各种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可能产生的误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繁荣发展。
[Abstract]:Different ethnic groups form different cultural personalitie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s embody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ntence structure, text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imag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local customs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dividualized cultural co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ext. Inter-subjectivity and cultural fusion can help to eliminate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the text. Misconception. It is conducive to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s.
【作者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活动。人具有社会属性,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语境的制约和指引。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语境,其特殊性在于这种文化的制约和指引功能具有多元的复杂性。“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雯;;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及话语层面[J];国际新闻界;2006年10期
2 王金会;;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3 单波,王金礼;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乐金声;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翟红梅;英汉翻译中的转换手段—引申译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张德让,翟红梅;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祝钰;;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高梅;;文化渗透与英语词汇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10 张哲华;A Red,Red Rose译文赏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范红升;;英汉词典中习语语源的注释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咏华;;试析2005年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贾江鸿;;笛卡尔直观理论初探[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姜梅;姜涛;;基于现象学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武汉首义——蛇山地区为研究对象[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作为历史哲学的意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一帆;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翻译思维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成语翻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颖迪;《茶馆》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何俊霞;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仲凯;舍勒人格伦理学的价值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苏玮;感觉与想象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静芳;大学英语任务型翻译教学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陈波;黑格尔的无限性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宁;;西方现代性源起的中国灵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宋庚一;美国媒体对伊斯兰世界的形象建构——以《时代》个案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02期
3 单波,王金礼;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晓娣;李挺;;接触、融合与扩展:上海世博会的跨文化传播解读[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2 姜飞;;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三十年探讨(1978-2008)[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05期
3 杜敏;蒋亚东;;我国族群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基于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调查[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4 张文攀;;从跨文化传播看中美新闻标题的文化内涵[J];新闻世界;2011年07期
5 张爱娣;;美国大片中植入式广告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世界;2011年07期
6 陈娴;;浅析跨文化传播中信息差的形成[J];中国报业;2011年08期
7 谢卓华;;跨文化传播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8 姜宝娜;;解析《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跨文化传播[J];东南传播;2011年06期
9 徐翠;;从跨文化传播看戏曲对外国题材的移植[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周怡敏;;电视节目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伟;;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贺心颖;;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问题及策略研究[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钟克勋;;论加强康巴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4 庄晓东;;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黄兆媛;;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与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高卫华;;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关系分析[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8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庆本;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N];人民日报;2008年
2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教授;跨文化传播:从术语到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金玉柱;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需做到问题视域融合[N];中国体育报;2010年
4 贾文山 美国加州Chapman University传播学系终身教授 仁可 译;当代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理论评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黄廓 姜飞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博弈中规划跨文化传播地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褚国飞;发展跨文化传播学 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竞争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袁艳;中外学者研讨跨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04年
8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单波;跨文化传播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理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张小燕;多国学者在汉探讨“跨文化传播”[N];湖北日报;2004年
10 郑一卉 北京语言大学;走在重建“巴别塔”的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琰;意义的浮桥与彼岸的想象[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4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丁峰山;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花家明;当代中国广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宋先红;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的关联研究(1917-1949)[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萨茹拉;安代的文化阐释[D];内蒙古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恪_,
本文编号:1376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7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