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修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F L C
试行。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检验,于 2007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正式颁布实施。《课程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个培养目标对于当时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还是准确的,也体现出比 1989年《教学大纲》的进步性,即从突出强调打好语言基础过渡到强调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上来。同时,《课程要求》还建议性地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还应涵盖“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概念。但由于当时全国普通高中刚开始实施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进入大学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课程要求》在具体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上重点还是集中在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上,而对于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并未做实质性的要求,更没有明确写入教学目标当中。到今天,《课程要求》正式实施已有五年的历史了,而这五年是国内普通高中《课标》在 2006年实施后,有三届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时代了,即2009年及以后入学的大学生英语水平有相当的提高(特别是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而我们现在的《课程要求》就显得有些滞后,比如 4 200词汇的基本要求和《课标》对高中生毕业要求的3 500单词只增加了700的常用词。对语言基本技能听、
说、读、写的要求也与《课标》近似,有些甚至还不如《课标》要求高,比如对“写”的要求,《课程要求》只提了“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 120词的短文”等四个方面的写的
要求;而《课标》明确地提出了“能用写摘要、能描述情景、能阐述自己的观”等七个方面的要求。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上看就不再能够满足大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了。为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了。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课程,因此在高中《课标》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语言技能的口笔语输出能力的培养,关注更高层面的语言使用的正确性、逻辑性、修辞性等,这应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的重点。其次,应该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的另一主要方面,因为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了解其背景是语言能够正确使用的前提和保障。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还应承载一定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只有学生对中西文化都有所掌握,语言跨文化沟通才会更加有效。再次,要把学术英语(EAP)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最后,要把专业内容教学作为目标之一,特别是作为提高阶段的目标,以帮助学生从语言文化内容的学习过渡到所学专业内容的学习,保证学生毕业时能够进行专业内容为主的沟通与交流。
2国际标准的参考借鉴 国家级外语教学文件制定与修订都应广泛参考与借鉴国际通用标准,或英语国家使用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标准,因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原则毕竟源于西方,且研究成果丰富。因此,笔者建议可参考欧洲和美国两个较为成熟的外语教学指导性文献。一是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CEFR) (以下简称CEFR)。它是欧洲议会在 2001年通过的一套整体指导方针与行动纲领,为欧洲各国在语言教学大纲的制定、学习活动、教学实践、教材开发及课程评估等方面提供了各国可共同参照的统一标准。由于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近
年来有全球化的趋势,美洲、亚洲等一些教育机构都在以其为标准,制定自己的外语教育政策,特别是在课程评估及测试方面,现在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一个指导性文件来使用。CEFR将语言能力按最高级到最低级共分为“三段六级”,即从精通段的C2和C1级,到独立段的B2和 B1级,再到初学段的A2和A1级。这种对语言能力统一的描述有利于不同语言之间互相参照
,有利于在同一平台上建设课程评估标准。CEFR这“三段六级”整体结构对修订《课程要求》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估等都有指导性参考作用。另一文献是美国外语教学协会牵头,由 11家美国教育机构联合制定的《外语学习标准——为21世纪做好准备》。它是目前美国的“国家外语教育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该标准提出了外语教育的 5C目标。第一个C代表的是Communication,其意义是用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进行交流(Communicate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第二个C代表的是Cultures,其意义是获取知识、理解多元文化(Gai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Other Cultures);第三个C代表的是Connections,其意义是关联其他学科、获得相关信息(Connect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nd Acquire Information);第四个 C代表的是Comparisons,其意义是通过比较培养探究语言与文化之本质的洞察力(Develop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第五个C代表的是Communities,其意义是参与国内外多语社区活动,融入其中(Participate in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 at Home& Around the Wo r l d )。这 5个 C的目标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是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相结合。该文件还就5C有详尽的描述和例证阐示。这对我们修订《课程要求》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对要求未来大学生培养目标中将文化传承融入语言教学中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Nov. 2012 Vol.9 No.6 (General Serial No.50)
12
12-4M01.indd 12
2012.12.31 9:33:06 AM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修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8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8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