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体教育
本文关键词:论身体教育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知识分子 身体教育 理性主义 美化生命 后现代主义 身心健康 大中小学生 教育模式 身体素质 实用主义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知识分子的死亡日趋年轻化。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原因在于,我国,从家庭到学校及至整个社会都普遍忽视身体教育。这既反映了几千年来人们对身体的轻视和奴役态度,也表明以过分透支体力为代价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仍然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则既需要倡导理性论者所主张的"体、美、智三统一"的教育模式和实用论者的身体教育学,也要立足后现代的身体观、重新认识生命和身体对人生及社会文明的决定性意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Chinese college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The death of intellectuals is getting younger and younger. The key reason for this situation lies in our country. Physical education is generally ignored from family to school to the whole society, which reflects not only people's attitude of contempt and servitude to the bod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ut also "reading as an official" at the cost of overdrawing physical strength.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values still dominate people's behavio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we need to advocate the "body, beauty" advocated by the rationalists.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the three Unification of Wisdom" and the body pedagogy of the pragmatists should also base themselves on the postmodern view of the body and re-understand the decisive significance of life and body to life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近些年来,教育界乃至整个知识界所凸显的一个问题是,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知识分子(包括文化名人、白领精英)的死亡日趋年轻化。据中央电视台等诸多媒体报道,近5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仅为53岁。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让人忧心忡忡,发人深思:中国的知识分子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发 ,冯光廉;冯雪峰与左翼时期的几次文艺论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钱令希;;知识分子心向党[J];人民教育;1980年03期
3 乔志源;陶友;;古雅典的体育[J];体育博览;1980年06期
4 林笑峰;体育跟娱乐竞技等文化活动相区别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1981年04期
5 岸野雄三;体育术姙史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6 岸野雄三;体育的姙义变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7 山田庆儿 ,张建群;中国社会思想的历史考察[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6期
8 傅有铭;;他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请为教师分忧愁》发表以后[J];湖南教育;1981年05期
9 段本洛;;辛亥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10 校枫;;炼身运动负荷价值阈[J];体育师友;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民;;未必儒生逢世难 悲凉偏起杞人忧——对戊戌维新失败原因的再认识[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沈治钧;;《儒林外史》: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丸山松幸;王力平;;李大钊的思想及其背景——其思想体系与实践间的关系[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4 田文军;;冯友兰文化观刍议[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5 周少雄;;论徐霞客浙境旅游的文化个性[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6 刘淮南;;知识分子文化的凸现与“第三种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崔志海;;评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8 柯博文;;救亡运动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日战争的反应[A];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9 李侃;;抗日战争与知识分子[A];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张凤琦;;宋庆龄妇女解放思想与中国近现代女性人格建塑[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绍勇;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N];光明日报;2000年
2 王旭烽;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N];光明日报;2000年
3 陶东风;从逼人忏悔说到圣人情结[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4 洪蔚;知识分子与二十年前的转折[N];科学时报;2000年
5 白志锋;加入WTO教育面临新机遇[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6 本报记者 江湖;知识分子命运:当前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N];文艺报;2000年
7 张冠华;中国封建社会的逆向选择浅说[N];云南政协报;2000年
8 张承志;中国知识分子的“参照系”[N];云南政协报;2000年
9 阿词整理;守望的距离[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0年
10 孟登迎;《视界》擦亮慵懒的双眼[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丞峰;现代化—现代性在中国美术中的表述[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4 韩敏;《收获》的90年代[D];四川大学;2004年
5 张施娟;裨治文与他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D];浙江大学;2005年
6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梅启波;作为他者的欧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蔺春华;王蒙文化人格论[D];兰州大学;2006年
9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丽军;想象农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小东;“突进”与“退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燕华;鲁迅二十年代中期各体创作的诗学品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秀艳;知识的困惑[D];延边大学;2002年
4 尹斌;法国启蒙民权思想与陈独秀民主观的演变[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5 唐巧天;五四时期与三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关于西化论的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吕文涛;论宗白华的艺术人生观[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如波;中国品质的现代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8 文亦言;试论梁漱溟的终极关怀及其实践[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开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缩影[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朱履骅;后殖民批评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89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8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