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与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 抑郁 自尊 自我效能感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方法:本研究以BDI、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了80名正常对照组、175名抑郁情绪组、17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自尊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问卷测量。结果: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得分显著负相关,与BDI相关系数分别为0.513,0.309;四组被试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差异(F=60.172,P=0.000;F=26.758,P=0.000),抑郁患者组和抑郁情绪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抑郁康复组;不同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时抑郁得分(BDI)有显著差异(F=118.403,P=0.000;F=33.844,P=0.000),低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时抑郁得分高。结论: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得分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降低是抑郁的状态特征而非特质特征。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 of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depression states. Methods: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17 depressive rehabilitation groups and 17 depressive rehabilitation groups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175 depressive mood groups, and 17 depression rehabilitation groups by using BDI- SDS- CCMD-3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as a tool. 24 members of the depression group, Results: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DI,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efficacy (P < 0.05).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depression emotio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depressio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depression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depression rehabilitation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and BDI between different self-esteem levels and self-efficacy.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n low 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 were low. Conclusion: the scores of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and self-esteem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Reduced self-efficacy is a state feature of depression, not a trait trait.
【作者单位】: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护理系心理学教研室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护理系心理学教研室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答会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超荣,甘怡群;核心自我评价:一个验证性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宋耀武,李宝芬;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勤锦;青年男性服刑人员的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3 许新赞;自尊量表(SEI)对湖南中学生的适用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纯;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许丽伟;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芦炎;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肖亚歌;中学生主体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董志明;自尊的结构及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阿勐;父母效能成长团体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亲子沟通和教养态度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心理科学;1998年06期
2 张勇;张亚林;邹韶红;李恒芬;;D型人格量表在儿童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信度效度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8期
3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珊;文学与精神病学[J];文艺评论;1986年02期
2 洪天国;;心理变态者 ——他们中一群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J];中国作家;1988年03期
3 马建青;;自杀与抑郁症[J];青年研究;1990年05期
4 孙美玲;法捷耶夫之死[J];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03期
5 王登峰,王燕,张雨新;心理控制源倾向与抑郁、羞耻、及自尊的关系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5期
6 肖丰;;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中自我图式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1992年01期
7 刘芳;病态抑郁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疗[J];南都学坛;1993年03期
8 ;《心理与健康》1994年总目录[J];心理与健康;1994年05期
9 杨锦平,金惠国,,黄财兴;学习困难初中生注意特性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年02期
10 刘娅俐,于沾国,吉峰,王焕起;职业中专学生与大学生孤独及自尊、抑郁的比较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嘉玮;盖笑松;;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状态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周浩为;杨卉青;冯兰;;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3 段好信;;6例拘禁性精神病鉴定的分析[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张捧玉;白炜玮;王贵玲;;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治疗对近期康复预后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山崎不二子;岩濑信夫;古川秀敏;波多江阳子;野口房子;国武和子;;长与市老人中心对高龄者孤独感和抑郁的调查[A];第七届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柯美云;郭建强;李舜伟;鲁重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心理障碍关系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魏运华;;我国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特点和规律[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8 高岩;;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与精神认知障碍的关系[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李慧敏;梁浩荣;丁萍;严颂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心理康复护理[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向代群;宋锦平;李伟;;脑卒中患者抑郁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五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陈福国;白领为何与抑郁有缘[N];解放日报;2000年
2 胡佩诚;面对生活中的应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解放军306医院 李茜 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 刘松怀;医生患者如何沟通[N];健康报;2001年
4 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王润华;抑郁症:生理心理都低潮[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衣晓峰;中风后抑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N];健康报;2002年
6 马晓年 薛兆英;药物能影响性功能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衣晓峰;中风后抑郁宜施用中西医结合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冯军军;抑郁带来疾病[N];云南政协报;2002年
9 张鹰;走出抑郁[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东方;早醒可能是抑郁信号[N];中国质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侯庆;针刺治疗郁证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2 侯秀娟;从单胺递质及其受体探讨颐脑解郁方对脑卒中后抑郁干预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郑晓鹤;七味开心颗粒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齐晓梅;围生期心境状态改变及相关因素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5 郭建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及机制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6 翁黄念慈;抑郁舒抗抑郁作用和相关功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焦爽;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脑神经细胞结构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王秀华;老年冠心病抑郁状态与社会心理因素及IL-17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振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志凤;高中生自尊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辛向;民办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干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彭欣;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自尊及其相关的若干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蒋波;小学生竞争—合作学习与社会性发展关系的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崔淼;成功老龄化毕生控制理论研究:控制策略、自尊与生活满意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昊;竹Ⅱ对抑郁状态下银屑病患者T细胞亚群与sIL-2R水平及相应症状的影响[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8 朱宇章;慢性应激对大鼠外显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海马亚区表达差异性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9 张庆元;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10 田录梅;自尊对失败后不良情绪反应的缓冲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45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54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