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的生成与彰显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 切入点:个人主体性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管理的重要问题。传统认识论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文章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主张消解其控制与被控制、操纵与被操纵的对立关系,提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交往关系,并对主体间性教育管理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ager and the manager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reg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s a kind of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an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manager, and probes in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郑元景,余章宝;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双向维度[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4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6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王国有;生活世界内在关联中的文化历程[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2期
9 唐旭;合作学习理论之互动观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10 张焕明;;主体性的彰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冯颜利;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苏州大学;2002年
7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8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令芝;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成黎明;论大学教师教学以人为本[D];湖南大学;2005年
3 王丹;有效交往教学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麻晓晴;论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矛盾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吴光辉;;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冯建军;;教育公正的人性假设——兼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教育公正理念[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7期
4 窦艳;;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非异化的教学交往——教学如何促进主体间性和个人主体性的有效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冯美玲;王晖;;道德教育的唯美选择:走向主体间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5期
6 李辉;李彦丽;;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对话式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3期
7 柳礼泉;张红明;;革命传统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冯建军;;主体教育的历史透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9 秦玉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网络教学过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年27期
10 熊宝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特殊性中寻找中国教育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2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文慧;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纪玮玮;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鲁彬;对话是一群人的狂欢—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对话[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沙琦;教育交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5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3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