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教育学知识探析:形成、品性与旨趣

发布时间:2018-03-22 16:09

  本文选题:教育学知识 切入点:形成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学知识不是知识观下的教育,而是教育学本身的知识,区别于实践意义上的教育知识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探析教育学知识首先要明白教育学知识如何形成,并了解其内在的品性和旨趣,从而全面理解教育学的本质与任务。教育学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偶然到必然、从外在的采集到内在的审视、从叠加的经验到内化的知识的进程。教育学知识的品性注重教育学的内在特性和教育学知识的意蕴,而不是其显性层面的知识。教育学知识的品性是对教育本身的理解和反思,是对人性的关怀和有关教育事理的剖析与阐述,也是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的深层思考。而且,教育学知识更为注重教育学的内在品质与意蕴,只有理解教育学知识的品性和旨趣,才能澄清教育者对教育学的认识,从而使教育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Abstract]:Pedagogy knowledge is not education under the view of knowledge, but the knowledge of pedagogy itself,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educational knowledge in practical sense and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and task of pedagog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formation of pedagogical knowledge has experienced from accident to necessity, from external collection to internal examination.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experience to the process of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the character of pedagogical knowledge focuses on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pedagog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pedagogical knowledge, rather than its apparent knowledge. The character of pedagogical knowledge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f education itself. It is not only the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relevant educational principles, but also the deep thinking on how to carry out education better. Moreover, pedagogy knowledg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herent quality and implication of pedagogy.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 and purport of pedagogy knowledge can we clarify the educator's understanding of pedagogy and make pedagogy knowledge play a greater rol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勇;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胡悦超;;对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郭法奇;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4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5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6 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王庆伟,李莹,凌辉;论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张利洪;刘洲;;刍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陈大伟;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兼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蒲生财;;中学化学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体现教材价值功能[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周汉华;中国法制改革论纲:从西方现实主义法律运动谈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潘艺林;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汉卫;教育研究中的实践整合观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平功波;布列钦卡教育科学思想述评[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和国强;评杜威工具主义真理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何小忠;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的尝试性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孙文浩;非制式评量透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柏华;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管理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长伟;;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透析近代教育学的分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金生,

本文编号:1649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49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f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