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8-04-22 07:20

  本文选题:道德教育 + 文化内涵 ; 参考:《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11期


【摘要】:正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道德教育文化内涵的揭示与理解。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站在生活论的立场上,"文化是历史的、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可以说,作为人的安居之处的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在此意义上,文化的实质在于人化,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 Standing on the standpoint of life theory, "Culture is a historical, condensed and stable way of existence,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image of human being constructed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ulture as a place for people to live in is the way of life. In this sens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lies in human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lies in humaniza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衣俊卿;文化哲学: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于存雷;高校德育工作应具有国际视野[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2 李秀华;创新发生与实现的文化底蕴探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3期

3 杨建梓;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概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4 衣俊卿;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季显军,郑广永;文化哲学献疑[J];学术交流;2000年03期

6 李培超;论环境伦理学的“代内正义”的基本意蕴[J];伦理学研究;2002年01期

7 王啸,邹丕振;“现代性”的教育学话语: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郭玲玲;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继颖;世纪之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李春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陈清;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中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5 蒋薇;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和有效途径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童绍英;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龙泉良;多元文化背景中湘西苗族小学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礼锐;论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甘葆露 ,李春秋;道德教育与四化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3 陈景磐;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常春元;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安徽教育;1980年09期

5 唐自杰;对一次道德认识发展过程的分析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6 蒋制心 ,张嘉馥;德育概念运用上的混乱应该结束[J];兰州学刊;1980年03期

7 梁忠义;日本的教育研究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3期

8 苏真;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5期

9 栗劲;试论法和道德[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6期

10 ;江苏省教育学研究会成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宜忠;;钱币饰文溯源及闽钱、楚币饰文内涵的探索[A];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2 张琦;;俄语《40课》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对比[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王伟;;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课程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方元;;语言实践中文化依附的困惑[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赵家新;;《黄帝内经》比喻的文化内涵[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6 李名方;;修辞学:言语得体学[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7 刘静敏;;略论亲昵称谓的结构类型和选择制约[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8 侯毅;;晋文化的特色及其历史作用[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9 王建华;;晋赵文化与胡族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10 张凌;王影;;关于性健康教育的思考[A];江苏省第二次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小学 郑瑛;美、日课程改革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孙兰芝;道德教育的反思与探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周瑛(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社会变革期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合肥工大人文经济学院: 王志红;重视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稀缺性[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刘微;德育: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黄红生;旅游产品应具更多文化内涵[N];重庆日报;2000年

7 韩征;到琉璃厂感受文化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记者 徐少义;吉林分行职业道德教育“六结合”[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周建军 黄玉泉;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在领导[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0年

10 陈德立 冀芳 记者 吴家玖;北京分行“两项活动”有声有色 江西分行职教同警示教育相结合[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孝鸿;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四大”坐标[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D];四川大学;2002年

7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丽蓉;隐喻——语义迁移的动力[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贾常响;论邓小平伦理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施红英;德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转型及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贺伟;论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赵丹;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光辉;中西道德教育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鸿燕;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路红显;中日当代道德教育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徐玉娟;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786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86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8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