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藏地方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赵尔丰
本文选题:赵尔丰 + 教育改革 ; 参考:《中国藏学》2008年02期
【摘要】:川边藏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可以说是西藏的大后方。在"清末新政"改革中,清政府为了实现"固川保藏"的目的,派赵尔丰在川边藏区实行了包括近代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在这场被称为"改土归流"的近代改革中,赵尔丰顺应全国废除科举、广兴学校的历史潮流,在川边藏区大力推行近代教育改革,通过采取广办学堂、劝谕藏民子弟入学等措施,普及了文化,推动了川边藏区和西藏地方近代教育的兴起,对安边御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张荫棠、联豫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he Sichuanbian Tibetan region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Tibet and can be said to be the main rear area of Tibet. In the reform of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Qing government sent Zhao Erfeng to carry out the "New deal", including the modern educ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eserving the preservation of Guchuan". In this modern reform called "reforming the Land and returning to flow," Zhao Fengshun, in response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abolish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Guangxing School, vigorously carried out the modern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Tibetan areas of the Sichuan border, by adopting a wide range of schools. Such measures as persuading the children of Tibetans to enrol in school have popularized culture, promoted the rise of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Sichuanbian Tibetan region and Tibet, and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Anbian's imperial service, also known as Zhang Yin-tang. Lianyu and the 13 th Dalai Lama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 education reform in Tibet.
【作者单位】:
【分类号】:K28;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方修琦,叶瑜,葛全胜,郑景云;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2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3 路伟东;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J];回族研究;2003年04期
4 李康云;论《尘埃落定》与土司制度——两处“误读”的澄清与阿来小说历史意识的思想根源解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潮龙起;清代会党的地域环境与清政府的社会控制[J];史学月刊;2004年04期
6 曹春梅;试论清代西藏的驻防制度及其历史作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周学军;达里冈爱牧场被外蒙古占领时间考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4期
8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李强;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和中国西部边疆危机[D];暨南大学;2005年
4 史卫东;省制以来统县政区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峗;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6 吴海波;清中叶两淮私盐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7 吴轶群;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徐百永;国民政府治藏政策及其实施研究(1927-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娟;1616年至1959年的不丹与中国西藏关系史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忠;张际亮与嘉道诗坛[D];暨南大学;2002年
2 王彩红;康雍乾时期河北地区的农业灾害与农民的经济生活[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蕾;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赵国峰;清代东北地方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俊斌;“走西口”与近代内蒙古中西部社会生态的恶化[D];山西大学;2005年
6 王一丁;拉萨老城区城市空间与居住建筑类型初探[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顾旭娥;赵尔丰与清末川边新政[D];郑州大学;2005年
8 张苓苓;清代山东邮驿制度考略[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辛宇玲;西康建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焦自云;西藏庄园建筑初探[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绍先;赵尔丰与川边藏区近代教育之兴起[J];文史杂志;2003年03期
2 彭佳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J];湖南教育(中);2010年08期
3 李姗姗;;教育改革之灯塔——《学会生存》之旨归[J];新教育;2010年12期
4 张忠富;培养创造力是职工教育改革的灵魂[J];成人教育;1983年04期
5 明睛;日本中曾根首相的“教育改革七条设想”[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6 滕健;;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教育改革(摘要)[J];教育探索;1985年02期
7 ;普通教育改革应分步进行[J];湖南教育;1985年03期
8 潘伯庚;;从整体着眼进行普通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浅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9 张大敏;巨大的变化——正在达拉斯进行的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10 杨玉庆;转变教育观念初探[J];教育探索;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学校与费尔霍普学校之比较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周伟业;;教师网络素养与教育改革调查报告——以艺术教师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4 欧阳军;;网络文化与教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冬梅;郭荣华;陈海云;张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现状与思考[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陈时见;;雷沛鸿教育改革论的宏观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荐;;国际化视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践行友善用脑的思考[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几位专家对教育改革的看法[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10 张淑细;;日本教育督导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建华;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宋全政;没有回头路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天富;科学发展种好教育改革“试验田”[N];重庆日报;2009年
4 张晓晶;期待新一轮教改带来新希望[N];闽西日报;2009年
5 王继红 记者 海涛;五华区教育改革再推新举措[N];昆明日报;2009年
6 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改革与发展业绩喜人[N];新疆日报(汉);2009年
7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陈安丽;一项具有创意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丰捷;2009教育改革与民愿同行[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严志亮;市政协召开委员约谈会共话教育改革和发展[N];金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庆国;“技工荒”再敲教育改革警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丽;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6 康永久;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8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戴一中;台湾师资培育变革与当时社会背景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秦臻;比较视阈中的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贺娟;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戴林;新世纪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学;2008年
5 王亚波;论我国经济转型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效应[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与借鉴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王秀艳;论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向岩兵;论经济改革对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玉洁;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勇;邓小平教育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0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3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