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吸收表达,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教研室 周步新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可以指导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实践。
一、重视倾听,在听取吸收时演练
曾经有个孩子这样问他的爷爷:“为什么我们有2只眼睛,2只耳朵,却只有1张嘴?”爷爷笑着回答:“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多看,,多听呀。”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却有着很丰富的哲理。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很少留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和其他同学的回答。2012年10月,笔者对某校二年级8个班的语文常态课进行课堂观察时发现,偶尔开小差和不专心听的学生占66.5%,会听同学发言的只占7.5%。原因之一是学生虽然坐得端正,表现出认真听的样子,而请这些学生发言时,他们却不知所言,也不知怎样表达。可见,倾听教育依然需重视。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课文《夸父追日》的片段:
师:课文读得差不多了,自己试着说说故事的内容吧。
(学生试说课文内容。)
师:谁能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在这位同学说故事内容的时候,可以怎么做?
生:注意听。还可以边听边想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不足。
(一个学生说故事内容。)
师:你真能干,读了课文,就能说故事的内容了。其他同学听清楚这位同学是怎么说这个故事的内容的?
生1:他说得很简洁。
生2:他还能利用课题进行补充。
生3:我知道他为什么能说清楚,他是按一定的顺序说的:先讲夸父喜欢光明,再说他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不停地追着太阳奔跑,最后说夸父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一大片桃林。
(师板书:喜欢光明 拿……提……迈开……奔跑 变成了……变成了)
师:按一定的顺序简洁地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说清了这篇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请用上这样的方法,同桌之间互相简单地说说这篇神话故事的内容。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际”。上述教学片段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倾听,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指导地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倾听是伴随着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而发生的,离开了心理过程的倾听是无法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倾听方法,如倾听时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持之以恒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如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经常采取手势、目光、语调、接触、教具等必要的手段,强化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倾听习惯,将日常教学时的常规练习与口语交际课时的重点训练结合起来。
二、注重阅读,在感受积累中习得
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阅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崔峦老师在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时指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1.保证读的数量与质量
朗读过程是学生不断感受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能力的过程。于永正老师曾说,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变着法儿引导学生多读”。我们落实朗读教学时可以轻读、默读、有感情读等,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轮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等。除了课堂保证朗读,笔者认为还应该每天保证学生有至少半小时的时间用于自主地、静心地阅读,读与课文、教材相关的内容,读自己喜欢的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作品。阅读教学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应保证在10分钟以上。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窦桂梅老师教学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便是以读贯穿始终。
第一板块:朗读题目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在这场枪棒较量中,林冲最终一招制胜——“一扫”,那题目应该是?
生:“林冲棒扫洪教头”。
师:那为什么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而不是“棒扫”?再读一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扫”比较单一。“打”是一个复杂的经过,“扫”只是结果。
师:从声音上,放开声音朗读,“扫”和“打”,哪个更响亮、更有分量?(找两个同学对读比试)同桌间对读比试比试。
在得出“打”字更响亮之后,又分别进入第二板块:朗读动作;第三板块:朗读外貌;第四板块:朗读语言。
2.落实读的能力训练
读的能力的培养是逐步提高要求的,各年级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也有所侧重。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评价的要求是“……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评价的要求是“……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比较2001年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评价的要求,我们知道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更为明确、具体,更侧重于阅读中基本表达方法的体会与习得。因此,在指导朗读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如在一年级教学中,先让学生知道词语是由一个字或几个字组成的,词与词组成句子;接着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声韵调;再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掉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并注意词与词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一个句子与另一个句子之间的停顿。随后,学生逐渐知道几个句子连在一起组成一篇文章,文章也可分成几小节,要读对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停顿。在学习的起始阶段,一定要按要求读正确,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再要求学生读得流利,即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做到通顺、流利、熟练朗读,对个别长句、难读的句子进行示范或指导。
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应侧重培养朗读能力,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无声思维还不发达,通过读出声的语言能更好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在培养朗读能力的过程中,儿童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这时默读能力才形成和发展起来。到了中高年级,就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边读边画,读读圈圈注注,结合查找其他工具书,搜集多种资料获取信息……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读书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不断激发、不断强化从书中读得的答案,解决问题,尝到读书的乐趣,能进一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真切体会到认真读书可以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如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常丽华老师的“请跟我来”、李怀源老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等,许多老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探索都可供我们在实践中借鉴和运用。
三、加强表达,在练笔练字时修炼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了对言语表达和运用的指向。国外不少母语教育非常注重表达。如美国小学课程设置中,每天有2小时的时间是“写作专用时间”;日本的国语教材不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组成,而是由偏重于“听说”“写作”“阅读”“语言事项”教学的一个个单元构成,听说单元、写作单元没有课文,重点进行听说和写作的训练。我国的语文课程用于运用表达的教学时间不足四分之一,造成语文课程“理解”和“表达”教学时间配置的结构性失调。语文课程应该增加用于“表达”教学的时间,使“理解”和“表达”并重,并适当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
1.学习表达运用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对话表达的核心也应该是学生,教师要相信,无论多么陌生的文本,学生在与之接触的过程中,总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去领悟、接受的,尽管这些领悟可能不够准确和到位,但让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表达,去感悟遣词造句的特点,永远都比教师直接教给他更富于意义,因为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才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第一,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可能;第二,不要用自己的解释去代替儿童的理解;第三,要鼓励儿童大胆提出问题和困惑;第四,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感悟中,把自己的已有经验提取出来,激活与陌生新知的联系,实现自己的新知构建。
2.把学习表达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针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不少专家有这样的认识:中国语文教学正酝酿着一次重大的“转身”——从重“语言理解”转向重“言语运用”。这一转变,包括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到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再到课程评价,全面地、系统性地实行“重言语表达”的转变。这样,对于语文课程引发的变革将是革命性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做的是: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加以调整,变理解感悟为主集中指向表达运用;其次,设计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练习,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如管建刚老师教学课文《滴水穿石》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板块:着重读句,在比较中发现句子表达的对称美;第二板块:着重读篇,在整体感受中了解议论文的结构特点;第三板块:着重读段,分层练习中把握段的表达规律。整堂课就是围绕感知、了解、学习议论文的表达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老师们还可以这样做:一是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悟,把握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体会、交流课文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转换语言练习运用;三是诵读精彩句段,模仿精彩片段小练笔,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四是留心生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积累写作素材,记日记写随笔;五是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写话习作,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保证书写的质与量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加强倾听、交流,在实践口头表达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书面表达的质量。与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对书写的要求,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提倡“提笔即是练字时”。在识字、写字的“实施建议”中也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更在作文“教学评价”的建议中提出“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同时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第一次将课堂中写字练习时间做了明确量化,指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书写),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样一来,要求将课堂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进行书写指导和练习,并且1至6年级都要一以贯之。可见,对于汉字书写的重视,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在日常教学加以落实。比如,一些学校专门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每节课设置10分钟练习提示铃声,与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等,使提笔练习得到落实。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当下,学习新修订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温传统语文教育思想,教师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体会及对语文学习的理解下,不要用自己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自主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并努力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实践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逐步养成促进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便真正发挥了教师应尽的作用,真正抵达“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本文编号:18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