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穿新鞋走老路”议论引发的思考
本文选题:学校教育 + 教育改革根本原理 ; 参考:《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穿新鞋走老路"是一个比喻,形象地刻画出"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遭遇的尴尬。它引发人们思考一系列问题,包括观察这件事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这件事情的实质及其所反映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等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不符合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以教学为主、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教书育人、教师起主导作用等基本规律。它"大破大立"、"另起炉灶"的做法,不符合教育改革主要是改造、调整、渐进等特点。它不尊重千百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不尊重教育改革的根本原理。
[Abstract]:"wearing new shoes" is a metaphor, which vividly depicts the embarrassment of "new curriculum concept" involved in curriculum reform. It provokes people to think about a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the position, point of view, and method of observing the matter; the substance of the matter and the major theoretical issues that it reflects; and so on. " The theory of the new curriculum "is seriously divorced from practice, and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basic laws of school (especiall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 based on teaching, inheri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teacher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ts practice of "breaking apart and setting up a new stove"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reform, such as reform, adjustment and gradual progress. It does not respect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ousands of years 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63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李健;社会力量“办学自主权”之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刘浩;;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及应对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10期
4 侯勇;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及走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5 汤孟倩;中学生作文语病成因及对策[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蒋国华;试论发展教育产业是一场革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张二庆;耿彦君;;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朱湘虹;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的困惑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9 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10 甘剑梅;论“关心”的教育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怀京;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1949—2000)[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峻峰;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俞海洛;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D];浙江大学;2005年
5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曹影;德育职能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10 陈文华;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正祥;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骆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及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海君;关于教育主体性缺失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谢穑;语文教育中的合作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可智;对新时期中学德育改革的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牛翠平;对儿童潜能开发热的现状调查及成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宏伟;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优化[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珍珍;关于初中生课业负担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海涛;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余小茅;;试析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3 柳夕浪;教学惯习·教学专业·学会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9期
4 刘丽群;;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如何转变的——兼论教师培训的应然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5 张正江;教育的本质: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与王策三先生商榷(续)[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5期
6 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年01期
7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显著;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学校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年Z1期
2 刘红英;;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邱立巍;;校长 在课堂中与师生共同成长[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01期
4 张海清;;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双语学习;2007年04期
5 闫树影;;“课堂一幕”的背后——回应:“课堂上的一幕”[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12期
6 冯远理;;把天才变成庸才的几种简单方法[J];教师博览;2008年05期
7 周兴华;;把家长会开成教育专题研讨会[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7期
8 常言虎;;中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成因[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3期
9 王焕华;如何保证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J];安徽教育;1982年09期
10 谢长林;和谐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法宝[J];广西教育;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霜叶;;服务与生存——新时期教师角色小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叶金花;;浅谈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3 陈莉;;三结合转化潜能生的对策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何政生;;家访——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5 巩德成;;如何搞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蒙忆;;如何利用社区教育优势配合学校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王立平;;宝鸡历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廖永铭;叶永恩;;浅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联系对学校教育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朱金峰;;家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邱晓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思考和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 吴u!;校长要经营好自己的园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李振岭;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3 本报通讯员 汪祥华 李明 本报记者 凌浩;让德育充盈学校教育的星空[N];安庆日报;2010年
4 刘地斌;德育: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N];乐山日报;2006年
5 冷水滩区关工委 张小平 张球;关注“弱势孩子”[N];永州日报;2006年
6 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 陈立群;营造高中生理想的精神居所[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下关一中初中部校长 黎学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学校教育科学发展[N];大理日报(汉);2009年
8 李清;锦城外国语学校(16中):成都市唯一的公办外国语学校[N];成都日报;2006年
9 李忠辉邋秦佩华;瞒天过海:打着合作办校幌子申请用地 暗渡陈仓:教育用地变成了房地产开发[N];人民日报;2007年
10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田慧生;北京四中的学生是最闲不住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岳刚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长乐;自主性德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袁德润;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汪凌;学业的成功与失败:学业评估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润娥;兰州市普通高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左东芳;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曲丽君;朝阳市第一中学家校合作的个案调查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段会冬;“京剧进学校”的教育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张丹;中小学校教育中惩罚的合理性及其限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娟;渝中区初中阶段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董晶;加强家校合作 构建和谐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士亮;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阻抑性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万秋英;丹阳市中学家校合作现状与策略探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许诺;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87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8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