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观照下的教育对话的特征
本文选题:哲学解释学 + 教育对话 ; 参考:《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摘要】:哲学解释学与教育对话有着内在的契合,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与对话问题的诠释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于回答"教育对话是什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向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即主体性对话、理解型对话和反思性对话。从本体论角度考察教育对话,以解释学的思维观照教育对话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必然选择。
[Abstract]: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the educational dialogue have the inherent agreement, 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regard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dialogue question annotation and to the human existence, the significance concern has provided a unique research direction to answer "what is the educational dialog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is paper examines all kinds of dialogue relations in educational field, and analyzes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dialogue on the level of ontology, that is, subjective dialogue, understanding dialogue and reflective dialogue.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to examine educational dialog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and view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二校
【分类号】:G4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4期
2 李燕;关于教育交往中对话的几个认识误区[J];教育导刊;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04期
2 胡小桃,李仲阳;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34期
3 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人才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25期
4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董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该有《被压迫者教育学》——试述保罗·费莱雷的“解放教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6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7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8 张新平;新世纪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9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10 盛冰;重建制度社会资本:当今西方学校制度改革的新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刘德富;;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4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5 张东辉;;心灵状态最重要——谈目前大学教育的弊端[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尹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D];河南大学;2008年
2 李金磊;游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岳;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的价值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素萍;论课堂交往[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林勇成;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与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吕丽艳;教育世界中的意义遮蔽与澄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罗尧成;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依温 ,O.富尔曼诺娃 ,亦舟;哲学解释学和科学知识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6期
2 王晓朝;解释学——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潮流[J];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3 程伟礼;谈谈接受美学及其哲学基础[J];社会科学;1986年01期
4 夏镇平;;哲学解释学和“六经注我”[J];探索与争鸣;1987年05期
5 兰金仁;;《批评循环》中译本序[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张德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述评[J];学术月刊;1987年05期
7 甫yN勒;;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探析(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8 甫yN勒;;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探析(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邹进;理解即意义的生成——德国教育家福利特纳的理解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0年06期
10 刘清平;;试析戴震考据学理论中的文艺美学思想[J];学术月刊;199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朱玉江;;理解与对话——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世界民族音乐教育[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江怡;;科学与神学对立的解释学解读——以进化论争论为例[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金钊(作者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理想与现实之间(下)[N];法制日报;2000年
2 杨明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追寻[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邢贲思;对“解释学”的解释[N];学习时报;2001年
4 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两重性[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余匡复;听伽达默尔演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薛章顺;一所民办学校的名校梦想[N];中国社会报;2004年
7 周满生 安玉祥;教育对话:开拓教学领域的实质合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李珂;软实力:和谐社会的硬指标[N];福建日报;2005年
9 王雷;走向“台前”的民办教育[N];中国社会报;2006年
10 胡谋;对着麦克风,就是对着老百姓[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庆育;意思表示解释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赵乐静;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文前;试论“视域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孟岗;解释与解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4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何正国;真理·理解·对话[D];安徽大学;2002年
6 洪敬涛;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李红勃;成文法的客观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8 张莉;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王月芬;走向对话的课堂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福友;通往善的解释学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88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8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