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平发展道路与教育发展战略
本文选题:和平发展 + 教育战略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摘要】:和平发展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为了实现和平发展,需要积极调整教育战略。近年来,体系重建论在教育界相当流行,它以去现代化、反现代化为特征,主张推倒重建教育体系,这是一种难以适应和平发展新需要的不合时宜的教育战略。发展提高论主张积极适应和平发展的新形势,改进、完善和壮大中国现代教育体系,这是新时期应自觉坚持的教育战略。其中,发展完善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抓住国家和平发展所创造的重大机遇,尝试探索建设适应和平发展战略需求的大国教育体系。
[Abstract]:Peaceful development i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21 st century. In order to achieve peaceful development, we need to actively adjust the education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of system reconstruction is very popular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demodernization and anti-modernization, and advocates to push down and rebuil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is an inappropriate educational strategy which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w needs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advocates actively adapt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mproving, perfecting and strengthening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which should be consciously adhered to in the new period.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is to seize the great opportunity created by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ry to explore and build a large country's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needs of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胜湘,刘俊;国家崛起模式的理论探析[J];当代亚太;2005年11期
2 李长久;大国兴衰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李芒,李莎,王海燕;论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含义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3 龚道明;;试析激进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本特点[J];法制与社会;2008年09期
4 邓立;;国家崛起模式的理论与历史分析——以苏联模式与美国模式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8年29期
5 莫永华;王熠;王兴辉;;再看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形式与实质的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马琨;;关于“十二五”教育行政改革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7 刘立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史学科教材建设反思与前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黄宗海;邓玲;;教学过程中“无效教育”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10期
9 何雪莲;;教育研究:原罪、后天之恶以及僭越——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10 孙德芳;;反观教学的基础性[J];教学与管理;2006年2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宁;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4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勇鹏;应得与公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耀红;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贾宏燕;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立新;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薛忠祥;当代中国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成琰;关于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经典阅读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欧;激进建构主义教育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唐庆;中学英语教师对新课程学习策略的认同感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林存华;论和平崛起战略是对邓小平28字外交方针的创造性发展[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红梅;新课程内容标准对生物教师动物学知识结构要求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琪;文化视野下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晓彤;小班化教育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红泉;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中软权力的运用及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向如;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郭志祥;河南省农村高中物理教育改革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门洪华;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应对[J];国际观察;2004年03期
2 郭树永;评“国际制度和平论”[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3 门洪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6期
4 封永平;从建构主义视角解读美国和平崛起[J];学术探索;2004年09期
5 阎学通;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评估[J];战略与管理;1997年01期
6 郭学堂;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中的新问题和新思路[J];战略与管理;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仁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超越[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2 焦阳;;肯尼亚:大学在农村建分校[J];教育;2011年23期
3 ;天津高校成立首家保密学院[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年08期
4 马志芸;;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探究课中的情境教学例析[J];大家;2011年15期
5 苏长和;;中国海外利益管理的新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1年08期
6 栾琮聪;赵光辉;;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演变对我国今后外交发展的启示[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7 陈裕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三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7期
8 张深远;;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学术论坛;2011年05期
9 邵进;张碧弘;王丹;;中共执政的世界意义[J];源流;2011年13期
10 张可荣;;“民族复兴”的历史内涵与当代意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公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三个路标[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俞新天;;“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张宏毅;;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性及其世界影响 ——从《中国的非和平崛起》一文谈起[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夏立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5 刘建飞;;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和平外交[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刘赛力;;和平发展的中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同世界共赢[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姜大为;;和平发展 和谐世界——驳“中国威胁论”[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8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10 赵曜;;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建飞;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层解读[N];人民日报;2009年
2 记者 潘衍习;《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在京研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赵可金;和平发展道路:模式的突破[N];学习时报;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汪文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0年
5 国务委员 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苏银成;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1年
7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周文重;这是历史的选择[N];光明日报;2011年
8 记者 华春雨 崔文毅;中国发表白皮书重申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9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吴心伯;中国智慧引领和平发展道路[N];解放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宋金明;中国驻日大使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N];金融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成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3 陈锴;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4 陈聚芳;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王铁;中国的自主辐射型现代化: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D];苏州大学;2009年
6 明庭权;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台湾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建明;中国软实力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马德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万圣;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刘小军;关于当代中国海权的若干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翠;试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马全奎;试论胡锦涛和平外交思想[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1年
3 娄文娟;中国和平发展视野下的文化建设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熊飞;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D];南昌大学;2007年
5 王丛峥;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与软实力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秋芳;中国和平发展的辩证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陈亚东;论和平发展时期中国新型海权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8年
8 姜成;冷战后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邬宗国;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志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D];外交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943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94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