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讲授法
本文选题:讲授法 + 新课程 ; 参考:《教学与管理》2008年36期
【摘要】:正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同时,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作用的讲授法却受到人们尖锐
[Abstract]: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and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dvocated by them have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by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ing method, which had a positive effect in history, was acutely pointed.
【作者单位】: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分类号】:G4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声明[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2 佟鹏翼;;教师要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3 曹东明;;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1年06期
4 宣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9期
5 陈振华;;讲授法的危机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6期
6 张殿华;;新课程理念下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7期
7 叶燕红;毛杨林;;树面镜子照亮自己——谈新课程下教师的专业发展[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7期
8 金连平;;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本质[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9 马丽;;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换[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10 吴良根;;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法”的常见类型与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2 尤敬党;;培育课程意识 完善过程管理——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刘公颍;;新课程电视教学片浅探[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4 鄢晓英;孙铁军;;论启发式及创新教育的若干问题[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庞锦艳;;实施科教兴垦战略 推动教改的发展——巨浪牧场教育发展初探[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陈慧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的生活质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季苹;;美国校长培训新课程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谭均明;;课程改革与教师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9 冯丽娟;;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内外”兼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周艳卉;;教师自身如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压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杰 房超平;多元结合织起新课程培训网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翟召博;新课程与“猫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翟召博;新课程与“猫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湖南省益阳市一中 张先珍;新课程与创新型英语教师素质[N];光明日报;2005年
5 贺永建;新课程与班主任角色[N];张掖日报;2005年
6 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教研室 白守双;新课程下备课的“六备”[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山西省夏县尉郭中心校 陆晓慧;浅谈新课程与教师[N];科学导报;2010年
8 李朝明;新课程新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高子阳;你有资格做新课程教师吗?[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翟召博;新课程与“教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顾志红;新课程的教师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苟萍;新课程校本教师培训现状与内部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秋玲;新课程的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亮;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吉标;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转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国平;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学校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明政;校本教研促进课堂教学之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袁志芬;粤北农村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9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95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