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香港回归以来国民教育发展述评
本文选题:国民教育 + 身份认同 ; 参考:《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11期
【摘要】:由于长期的殖民历史,香港回归后国民教育备显特殊和重要。在过去十余年里,香港以"我是中国人"为指向,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面,从课程、经费、资源、研究与教师等角度制定政策,采取课程与学科教学、校内外活动渗透、师资培养、发动民间组织力量等举措,深入而广泛地开展了国民教育,增进了香港青少年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
[Abstract]:Due to its long colonial history, Hong Kong's national education after the reunification is special and important. In the past decade or so, Hong Kong has taken "I am Chinese" as a direction. It has worked out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funding, resources, research and teachers, adopted curriculum and subject teaching, and infiltrated activit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from three levels: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practical. Teacher training,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measures, in-depth and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identity of young Hong Kong students.
【作者单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分类号】:G527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文丹;论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越 ,周德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教育方针不容篡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王桂;明治时期的学制改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赵长峰;列宁论社会主义与文化[J];东岳论丛;1980年02期
4 江隆基;边区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5 王梦奎;贾春峰;;论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J];学习与探索;1980年04期
6 凌冰;;苏联国民教育的几个数字[J];国际观察;1980年04期
7 黄国华;;清末第一个以省区命名的留日学生刊物——《湖北学生界》[J];历史教学;1980年04期
8 阎广钰;试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引进和教育改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9 黄保信;孙中山的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5期
10 周蕖;苏举办教师学术报告公开竞赛[J];比较教育研究;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慧君;;充分发挥妇女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2 张军;程宏刚;;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的国民教育探析[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3 谢国雄;;浅谈汉川抗日根据地的国民教育[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高丹丹;;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幼教水平的途径[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5 李诚忠;;论心育[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袁立春;;黄兴教育思想论纲[A];黄兴研究文集[C];1994年
7 胡辛人;;关于写作《浅论华中敌后的干部学校教育》一文的几点体会[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8 彭雪芳;;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谭少薇博士访谈[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2000年中期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石培基;赵生龙;;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教育体系[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高田幸男;;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与塑造“国民”[A];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何天进;二炮依托国民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N];科技日报;2000年
2 ;罗优秀高中生可旁听大学课程[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3 毕德;日本经济发展的“助推器”[N];学习时报;2000年
4 王锋;党校文凭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引发法律争议[N];法制日报;2001年
5 陈洪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清 胡训军;“播种机”在行动[N];解放军报;2001年
6 陈洪 李文景 孙炳祥;高校“军代表”的耕耘[N];解放军报;2001年
7 张忠宝;警惕义务教育功能的异化[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张真弼;高职喜与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广东省东莞市委书记 佟星;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尽快形成人才优势[N];中国人事报;2002年
10 罗晋川 刘静涛;院校国防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振明;变动国际结构中的国家权力主导性[D];复旦大学;2003年
2 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
3 郑长铃;陈e捌洹独质椤费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保巍;走向“文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包燕;悬浮中的自救焦虑和艰难确认——转型文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场域的多重身份认同(1983-2004)[D];浙江大学;2005年
7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8 李少咏;现代性语境中的乡村政治文化言说[D];河南大学;2005年
9 李爱萍;美国“国际教育”:历史、理论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丁少彦;意义的构成:从文化学角度研究2002年美国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小燕;冲突与融合——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2 施敏;东南亚华文文学与种族想象[D];暨南大学;2001年
3 张小燕;晚生代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叙事[D];厦门大学;2001年
4 周本爽;军事教育投资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超;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改造国民性思想[D];安徽大学;2002年
6 梁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状况[D];四川大学;2002年
7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暨南大学;2002年
8 杨纯;抗战时期国民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肖如平;民国时期保学在江西推行的历史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45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04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