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和网络世界的整合
[Abstract]:At present, students live in the split life world, the knowledge world and the network world, the original unified world is divided because the current education is too focused on the knowledge world, ignoring the life world and the network world. The split of the three worlds makes students tired of school, truant, and even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hange the educational model, to cultivate the whole person with complete personality, and to integrate the divided world with its complete personalit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2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萧允徽;;中国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回顾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峰;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6期
5 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与环境的生态平衡[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5期
6 杨志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价值取向和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调整[J];法学家;2003年06期
7 单卫华;弘扬人文 铸就高素质公安队伍[J];公安教育;2004年04期
8 张运生;关于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4年02期
9 袁广林,张瑜;我国大学办学理念的偏失及矫治[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10 吴宏超,叶忠;校际落差与义务教育公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清华;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5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晓平;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茂忠;义务教育补偿的价值基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明;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树奇;探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曹艳;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金红梅;论智慧陶冶与大学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贾震巍;西方大学文化与我国大学文化的建设[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汤本顺;论波普的规律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丽娜;高考生物学实验试题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卢晓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秀娟;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整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秋媛,文辅相;重点理工大学工程人才的素质[J];江苏高教;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睿;;论图书馆学情报学在高等学校的普及教育[J];图书馆论坛;1981年02期
2 刘迅;;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J];情报科学;1982年01期
3 B.C.Brookes;王崇德;邓亚桥;刘继刚;;情报学的基础(一)[J];情报科学;1983年04期
4 谢元泰;;情报概念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J];情报科学;1984年02期
5 王崇德;;评布鲁克斯的《情报学的基础》[J];情报科学;1985年04期
6 邱卓英;谈谈图书馆为伤残人服务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1986年02期
7 林申请;;情报化社会和情报科学[J];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年01期
8 范并思;;在理论体系建设中检验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四年来“世界3”讨论小评[J];高校图书馆工作;1986年02期
9 张欣毅;;文化信息及其文献化——试论确立文献信息概念的基本前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8年03期
10 张传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例释》绪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雷红霞;;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勤;邱建华;;人·生命·生活·生成——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5 吴国盛;;自然概念的重建[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6 李楠明;;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践哲学的人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晓南;;后现代人学话语与后现代文明模式[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莹春;雷震春;吴朝晖;;基于情感补偿的活体声纹识别框架研究[A];第一届中国情感计算及智能交互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郭冬梅;;觅寻宝鸡历史文化足迹 开启儿童生活世界之窗——金台区西街小学新时期德育工作研究与实践[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新民;;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研究[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蓝地;秦文君——又出新书[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陈宝凤 李楠明 初忠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N];黑龙江日报;2000年
3 陈卫平;关注生活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俞吾金;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0年
5 吴晓明 陈学明 吴新文;我国哲学发展的现状与前景[N];文汇报;2000年
6 小尘;《迪士尼儿童百科全书》[N];中国妇女报;2001年
7 ;欧洲的航天战略:满足我们社会的需要[N];中国航天报;2001年
8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讨》 探未发明的新理 入未开化的边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更加重视实践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立群;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李文祥;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率困境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4年
8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坚;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小琴;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李道申;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生与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唐晓娟;幼儿与动画片[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8 曹树真;论教育的不确定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晓虹;孔子礼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殷霞;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55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5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