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交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哈贝马斯批判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8-19 09:17
【摘要】:在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解放性"、"多维性"、"情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预示了必须用社会科学反思建构的逻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解释和实践。因此,交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应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交往模式。在交往模式中,学习共同体是交往得以进行的组织基础,理想言说情境是交往能"自主"、"解放"并达成发展目标的逻辑前提,而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的平等性则是交往有效的基本保障。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bermas's critical theor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berating", "multi-dimensional" and "situational".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ust be explained and practiced with the logic of social science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refore,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mode, the learning community i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for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ideal context is the logical premise for the communication to be "independent", "liberated" and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goal. The equality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兴国;卡尔的批判教育理论认识论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2 王鉴;;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朱新卓;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少平;科技强警与警察体制的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7期

2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白春阳;全球化语境中的“交往”理论初探[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李庆霞,关健;理性的演进与哲学的回映[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5 刘晖;;政府绩效对合法性水平层级差异的作用机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周桂林;;“实践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实践教学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7 蒋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民族性与相互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8 郑富兴;范增钍;;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9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10 吴向东;;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静;;关于邓小平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2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吕有志;张淑锵;;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期执政[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鹏;;媒介意识形态的认知与决策[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6 王庆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权力合法化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8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宝国;18世纪以前欧洲文字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秩;意见证据的法理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3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6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斌华;文化习得与语言习得: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闯建;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刘自雄;试论文本阐释规范的再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佩郁;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2 季国清;走出历史哲学的两大误区[J];求是学刊;1996年03期

3 傅永军,张志平;“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唐晓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06期

5 ;上海市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战略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6 王俭;评价究竟为什么[J];中小学管理;1998年01期

7 周新富;白雪;;美国90年代教改对台湾教改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1998年08期

8 白雪;曹启乐;;大学与中学的衔接[J];世界教育信息;1998年12期

9 康敬奎,仲静;世纪的沉思——评《当代世界前沿思想家》丛书[J];求是学刊;1999年03期

10 J·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妮娅;;校本课程背景中的教师专业成长[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吴致远;陈凡;;理性基础的重建与技术决策模式的转换——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下的技术[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刘赣洪;危文斌;;教育叙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杰;;多一点问题,少一点结论——也谈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傅永军;铁省林;;哈贝马斯宗教哲学思想研究综论[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孙生礼;;微型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便捷之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汪家宝;;美国E-learning理念的产生与发展[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赵玉;周元春;;基于行动研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贾成净;;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 马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北京师范大学 陈山奇;网上教育与教育观念的变革[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琦;网上教育与教育观念的变革[N];光明日报;2001年

5 记者 夏欣;北京出现“教师发展学校”[N];光明日报;2001年

6 陈娟;哈贝马斯与现代性理论[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崔允o7(作者单位: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实验区校本课程研讨会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记者 李建平;高中课改借来“外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刘秀全;教学行为改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 张宝敏;新课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中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程德文;法律的商谈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晓松;技术与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娣英;论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理性基础[D];湘潭大学;2002年

2 刘一俊;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傅树京;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林晓华;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潘颖;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田秋华;校本培训模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文涛;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庆华;英国示范学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慧霞;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91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91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e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