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
发布时间:2021-02-07 14:3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教育领域的全新可能,激发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想象力,技术成为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新维度。信息技术业已建构出一种日趋强大的教育话语权力,演变为一种具有现代化、现代性象征的新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生产力的革命性巨变及由此衍生的均衡教育资源的强大动能。但是从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事实判断的角度来看,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充满了娱乐学的色彩,表现为丰富性、互动性、新奇性、简捷性等娱乐性特征。正因为如此,新技术的教育应用常常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质疑和抵制。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的思考,有助于走向"技术教育学"的探索,从而支持我们深刻认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两面性——娱乐性和生产性。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教育发展的技术之维:历史的梳理
(一) 口语传播时期的教育
(二) 文字和印刷术传播时期的教育
(三) 信息技术传播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娱乐性:一种特殊的社会事实
(一) 电视时代开启了教学与娱乐不可分的理念
(二) 手机成为娱乐时代的主力军
(三) 娱乐性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表现
(四) 娱乐性在信息化课堂中的表现
第一, 信息化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第二, 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第三, 信息化课堂教学设备的新奇性。
第四, 信息化课堂教学设备操作的简捷性。
三、教育技术的“娱乐学”何以可能:走向“技术教育学”
(一) 背景和原因: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现实困境
(二) 理论准备:走向“技术教育学”
(三) 核心和关键:技术应融入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AECT2017定义与评析——兼论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历史演进[J]. 李海峰,王炜,吴曦.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8)
[2]问“乔布斯之问”:以什么衡量教育信息化作用[J]. 李芒,孔维宏,李子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3)
[3]学生可以接受上交手机的课堂[J]. 曾润. 中国教育学刊. 2015(12)
[4]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 郭文革.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03)
[5]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J].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10(10)
[6]从印刷术的应用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之二[J]. 王伦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4)
[7]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J]. 黎加厚.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01)
[8]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特约稿][J]. W·布雷岑卡,李其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04)
[9]“四分法”:教育理论成分解析的新尝试[J]. 陈桂生.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5(02)
本文编号:3022369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教育发展的技术之维:历史的梳理
(一) 口语传播时期的教育
(二) 文字和印刷术传播时期的教育
(三) 信息技术传播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娱乐性:一种特殊的社会事实
(一) 电视时代开启了教学与娱乐不可分的理念
(二) 手机成为娱乐时代的主力军
(三) 娱乐性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表现
(四) 娱乐性在信息化课堂中的表现
第一, 信息化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第二, 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第三, 信息化课堂教学设备的新奇性。
第四, 信息化课堂教学设备操作的简捷性。
三、教育技术的“娱乐学”何以可能:走向“技术教育学”
(一) 背景和原因: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现实困境
(二) 理论准备:走向“技术教育学”
(三) 核心和关键:技术应融入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AECT2017定义与评析——兼论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历史演进[J]. 李海峰,王炜,吴曦.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8)
[2]问“乔布斯之问”:以什么衡量教育信息化作用[J]. 李芒,孔维宏,李子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3)
[3]学生可以接受上交手机的课堂[J]. 曾润. 中国教育学刊. 2015(12)
[4]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 郭文革.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03)
[5]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J].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10(10)
[6]从印刷术的应用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之二[J]. 王伦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4)
[7]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J]. 黎加厚.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01)
[8]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特约稿][J]. W·布雷岑卡,李其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04)
[9]“四分法”:教育理论成分解析的新尝试[J]. 陈桂生.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5(02)
本文编号:3022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02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