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适应不良与大学生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及抑郁的中介效应

发布时间:2021-02-20 09:23
  目的探讨大学生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及抑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武汉市2所大学大一新生共计1988名。基线调查了解其人口学特征、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大学适应性;跟踪随访1年,再次调查其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以及大学适应状况。其中,在基线和随访阶段均出现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即为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结果大学适应良好组其自我伤害行为持续发生率低于学校适应不良组(24.40%vs.36.10%,P<0.05);抑郁程度越严重,自我伤害行为持续发生风险越高(P<0.05);调整抑郁变量后,学校适应对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即抑郁在学校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8(95%CI:0.05~0.40)。结论大学生适应不良是影响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持续发生的重要因素,抑郁在大学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48(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大学生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
    2.2 大学适应不良、抑郁与大学生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
    2.3 抑郁在学校适应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侯艳飞,陈瑜,张小远.  现代预防医学. 2018(03)
[2]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抑郁、述情障碍的相关性[J]. 顾怀婷,刘根义,李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01)
[3]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 邹凯,尹丹丹,陈辉.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7(10)
[4]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的Meta分析[J]. 潘珍,毛绍菊,唐寒梅,傅燕艳,孙玮璇,廖志林,李瑊妮,邱红恒,朱金云,黄鹏.  中国学校卫生. 2016(06)
[5]青少年适应性与抑郁症状关系[J]. 李玖玲,陈星,赵春华,徐勇.  中国公共卫生. 2017(05)
[6]抑郁特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J]. 周晗昱,李欢欢,周坤,徐瑞珩,傅聿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5)
[7]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陈福侠,樊富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12)
[8]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董增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5)
[9]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J]. 王君,张洪波,王莉娜,胡海利,朱军礼,吴红花,陈琳,张正红.  中国学校卫生. 2009(01)



本文编号:3042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042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1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