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教育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1-02-24 15:09
新中国教育史学70年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初建、重建、探索和形成五个阶段。新中国教育史学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新教育的转型。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教育领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重评孔子、杜威为突破口,教育史学科逐步恢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讨论,开启了从教育史学层面研究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先河。进入21世纪,教育史学科日益摆脱教科书传统的束缚,逐渐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性和教育史学科的本来面貌。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2019,4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1949-1957年)
1.转型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唯物史观: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学术定位
3.以俄为师:教育史学体系建构的学术努力
二、新中国教育史学的初建(1957-1976年)
1.初建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反思与再构:教育史学体系的自立之路
3.思想与制度:教育史学研究的二维取向
4.探索与歧路:教育史上的儒法斗争
三、新中国教育史学的重建(1976-1980年)
1.重建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教育史学关键问题的重新诠释
3.教育史经典人物的重新评价
4.教育史学会的鸣锣开张
四、新中国教育史学的探索(1980-2000年)
1.探索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学科自觉:教育史学体系的中国化努力
3.两相并重:教育思想与制度研究的深化
(1)深化之一:
(2)深化之二:
(3)深化之三:
4.交叉融合:教育史学新领域的内拓外延
(1)融合之一:
(2)融合之二:
五、新中国教育史学的形成(2000年至今)
1.形成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危机中的重建:教育史学研究的新进展
(1)教育史学科体系的新思考。
一是教育史学科的回顾与前瞻。
二是教育史学科体系的新建构。
(2)教育史学科建设的新探索。
一是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学术反思。
二是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学术判断。
三是教育史学理论的新成果。
3.回归历史本性:教育史研究的新理路
一是以教育史观重塑为核心的教育史学理论研究。
二是以新史料、新方法、新视角为代表的新教育史研究。
三是以新中国教育亲历者为个案的教育口述史研究。
六、结语: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教育史学科困境的再思考[J]. 章小亮.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2]教育史学科建设六人谈[J]. 张斌贤,杜成宪,肖朗,周洪宇,陈露茜,周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4)
[3]探寻教育史学科重建的出发点[J]. 张斌贤.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04)
[4]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危机[J]. 陈锋.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5)
[5]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与回顾探究[J]. 杨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5)
[6]对当今教育史学科危机及出路的思考[J]. 朱季康,胡金平. 现代大学教育. 2014(01)
[7]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三次视角下移[J]. 杜成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01)
[8]教育史研究:“学科危机”抑或“学术危机”[J]. 张斌贤,王晨. 教育研究. 2012(12)
[9]重构教育史观:1929—2009年[J]. 张斌贤.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1)
[10]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困境与超越——基于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功用的历史分析[J]. 王保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5)
本文编号:3049554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2019,4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1949-1957年)
1.转型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唯物史观: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学术定位
3.以俄为师:教育史学体系建构的学术努力
二、新中国教育史学的初建(1957-1976年)
1.初建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反思与再构:教育史学体系的自立之路
3.思想与制度:教育史学研究的二维取向
4.探索与歧路:教育史上的儒法斗争
三、新中国教育史学的重建(1976-1980年)
1.重建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教育史学关键问题的重新诠释
3.教育史经典人物的重新评价
4.教育史学会的鸣锣开张
四、新中国教育史学的探索(1980-2000年)
1.探索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学科自觉:教育史学体系的中国化努力
3.两相并重:教育思想与制度研究的深化
(1)深化之一:
(2)深化之二:
(3)深化之三:
4.交叉融合:教育史学新领域的内拓外延
(1)融合之一:
(2)融合之二:
五、新中国教育史学的形成(2000年至今)
1.形成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2.危机中的重建:教育史学研究的新进展
(1)教育史学科体系的新思考。
一是教育史学科的回顾与前瞻。
二是教育史学科体系的新建构。
(2)教育史学科建设的新探索。
一是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学术反思。
二是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学术判断。
三是教育史学理论的新成果。
3.回归历史本性:教育史研究的新理路
一是以教育史观重塑为核心的教育史学理论研究。
二是以新史料、新方法、新视角为代表的新教育史研究。
三是以新中国教育亲历者为个案的教育口述史研究。
六、结语: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教育史学科困境的再思考[J]. 章小亮.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2]教育史学科建设六人谈[J]. 张斌贤,杜成宪,肖朗,周洪宇,陈露茜,周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4)
[3]探寻教育史学科重建的出发点[J]. 张斌贤.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04)
[4]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危机[J]. 陈锋.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5)
[5]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与回顾探究[J]. 杨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5)
[6]对当今教育史学科危机及出路的思考[J]. 朱季康,胡金平. 现代大学教育. 2014(01)
[7]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三次视角下移[J]. 杜成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01)
[8]教育史研究:“学科危机”抑或“学术危机”[J]. 张斌贤,王晨. 教育研究. 2012(12)
[9]重构教育史观:1929—2009年[J]. 张斌贤.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1)
[10]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困境与超越——基于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功用的历史分析[J]. 王保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5)
本文编号:3049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04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