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中的场所感: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研究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1-03-05 03:34
随着学习理念的快速更新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空间变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过度追求速度与规模,会造成校园学习空间均质化现象,致使学生产生场所感不强、学习投入度低等问题。场所感作为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场所的情感依恋、身份认同和功能依赖,可以为解决当前学习空间中存在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对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意义在于,厘清了教育领域的场所感研究现状及学科关系、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阐明了场所感的生成机理,即场所感的生成是一个由人、场所、过程所组成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动态过程,对这些因素施加控制就可以促进或限制场所感的生成与发展。对学习空间中场所感技术促进策略的阐述反映出技术可以从场所依恋、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三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场所感。依据场所感的生成机理来设计具体的促进策略在于:利用体验增强类技术和场所定位类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空间场所感。场所感理论为学习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框架,对完善校园学习空间重构和智慧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9,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教育领域中的场所感文献年度分布
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http://dej.zjtvu.edu.cn图4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网络图谱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这也验证了文献选择的针对性,即对场所感与校园环境的关注。图2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2.作者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是指两个作者共同被其他文献引用的现象,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10]。通过对作者共被引分析,合并节点175个,连线487条,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重要的作者为Tuan(左下角的TuanYF和TuanY、TuanY-F是同一人)共被引39次,Grue-newald共被引20次,Relph共被引18次。Tuan(段义孚)是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他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揭示“地理活动和现象如何揭示人类意识的质量”和展示“人类经验的模糊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方法。他于1974年首次提出Topophilia,中文译为“恋地情结”“亲地方性”“乡地性”等,1978年他的专著SpaceandPlace———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出版,在其著作中,他详细阐述了主要观点:空间意味着自由;地方(场所)意味着安全;我们都既想要有安全,又想要有自由;地方(场所)是强调特定空间中人的情感和关系的意义中心或区域[11]。Gruenewald强调,以场所为基础的非殖民化和“再生”的双重目标[12]。此外,1976年,Relph的著作PlaceandPlacelessness,在场所研究理论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13]。(三)相关研究热点一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表现为涌现的施引文献群组,施引文献中使用的突显词或突显词的聚类来体现[14]。本文运用Citespace对13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Q值为0.4247,Q>0.3,S值为0.4429,S<0.5,节点38个,连线111条。可以发现,关键词共现?
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http://dej.zjtvu.edu.cn图4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网络图谱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这也验证了文献选择的针对性,即对场所感与校园环境的关注。图2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2.作者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是指两个作者共同被其他文献引用的现象,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10]。通过对作者共被引分析,合并节点175个,连线487条,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重要的作者为Tuan(左下角的TuanYF和TuanY、TuanY-F是同一人)共被引39次,Grue-newald共被引20次,Relph共被引18次。Tuan(段义孚)是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他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揭示“地理活动和现象如何揭示人类意识的质量”和展示“人类经验的模糊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方法。他于1974年首次提出Topophilia,中文译为“恋地情结”“亲地方性”“乡地性”等,1978年他的专著SpaceandPlace———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出版,在其著作中,他详细阐述了主要观点:空间意味着自由;地方(场所)意味着安全;我们都既想要有安全,又想要有自由;地方(场所)是强调特定空间中人的情感和关系的意义中心或区域[11]。Gruenewald强调,以场所为基础的非殖民化和“再生”的双重目标[12]。此外,1976年,Relph的著作PlaceandPlacelessness,在场所研究理论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13]。(三)相关研究热点一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表现为涌现的施引文献群组,施引文献中使用的突显词或突显词的聚类来体现[14]。本文运用Citespace对13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Q值为0.4247,Q>0.3,S值为0.4429,S<0.5,节点38个,连线111条。可以发现,关键词共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5G+无人机”技术的教与学:场景、路径与未来应用展望[J]. 朱珂,王玮,杨露彬.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4)
[2]AI+5G视域下智适应学习平台的内涵、功能与实现路径——基于智能化无缝式学习环境理念的构建[J]. 卢文辉.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3)
[3]来路与进路:5G+AI技术场域中的教与学新审视[J]. 张坤颖,薛赵红,程婷,王家云,张家年.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3)
[4]5G+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J]. 兰国帅,郭倩,魏家财,杨喜玲,于亚萌,陈静静.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3)
[5]5G时代的教育场景要素变革与应对之策[J]. 袁磊,张艳丽,罗刚.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3)
[6]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论“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学习空间未来发展[J]. 塔卫刚,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6)
[7]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变革研究[J]. 许亚锋,高红英.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1)
[8]教育新思维:地方教育与地方感[J]. 洪如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09)
[9]学习空间对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新型学习空间”[J]. 赵瑞军,陈向东.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4)
[10]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方感的培养[J]. 马小雪,袁孝亭. 地理教学. 2017(10)
本文编号:3064504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9,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教育领域中的场所感文献年度分布
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http://dej.zjtvu.edu.cn图4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网络图谱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这也验证了文献选择的针对性,即对场所感与校园环境的关注。图2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2.作者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是指两个作者共同被其他文献引用的现象,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10]。通过对作者共被引分析,合并节点175个,连线487条,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重要的作者为Tuan(左下角的TuanYF和TuanY、TuanY-F是同一人)共被引39次,Grue-newald共被引20次,Relph共被引18次。Tuan(段义孚)是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他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揭示“地理活动和现象如何揭示人类意识的质量”和展示“人类经验的模糊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方法。他于1974年首次提出Topophilia,中文译为“恋地情结”“亲地方性”“乡地性”等,1978年他的专著SpaceandPlace———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出版,在其著作中,他详细阐述了主要观点:空间意味着自由;地方(场所)意味着安全;我们都既想要有安全,又想要有自由;地方(场所)是强调特定空间中人的情感和关系的意义中心或区域[11]。Gruenewald强调,以场所为基础的非殖民化和“再生”的双重目标[12]。此外,1976年,Relph的著作PlaceandPlacelessness,在场所研究理论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13]。(三)相关研究热点一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表现为涌现的施引文献群组,施引文献中使用的突显词或突显词的聚类来体现[14]。本文运用Citespace对13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Q值为0.4247,Q>0.3,S值为0.4429,S<0.5,节点38个,连线111条。可以发现,关键词共现?
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http://dej.zjtvu.edu.cn图4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网络图谱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这也验证了文献选择的针对性,即对场所感与校园环境的关注。图2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2.作者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是指两个作者共同被其他文献引用的现象,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10]。通过对作者共被引分析,合并节点175个,连线487条,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重要的作者为Tuan(左下角的TuanYF和TuanY、TuanY-F是同一人)共被引39次,Grue-newald共被引20次,Relph共被引18次。Tuan(段义孚)是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他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揭示“地理活动和现象如何揭示人类意识的质量”和展示“人类经验的模糊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方法。他于1974年首次提出Topophilia,中文译为“恋地情结”“亲地方性”“乡地性”等,1978年他的专著SpaceandPlace———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出版,在其著作中,他详细阐述了主要观点:空间意味着自由;地方(场所)意味着安全;我们都既想要有安全,又想要有自由;地方(场所)是强调特定空间中人的情感和关系的意义中心或区域[11]。Gruenewald强调,以场所为基础的非殖民化和“再生”的双重目标[12]。此外,1976年,Relph的著作PlaceandPlacelessness,在场所研究理论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13]。(三)相关研究热点一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表现为涌现的施引文献群组,施引文献中使用的突显词或突显词的聚类来体现[14]。本文运用Citespace对13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Q值为0.4247,Q>0.3,S值为0.4429,S<0.5,节点38个,连线111条。可以发现,关键词共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5G+无人机”技术的教与学:场景、路径与未来应用展望[J]. 朱珂,王玮,杨露彬.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4)
[2]AI+5G视域下智适应学习平台的内涵、功能与实现路径——基于智能化无缝式学习环境理念的构建[J]. 卢文辉.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3)
[3]来路与进路:5G+AI技术场域中的教与学新审视[J]. 张坤颖,薛赵红,程婷,王家云,张家年.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3)
[4]5G+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J]. 兰国帅,郭倩,魏家财,杨喜玲,于亚萌,陈静静.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3)
[5]5G时代的教育场景要素变革与应对之策[J]. 袁磊,张艳丽,罗刚.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3)
[6]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论“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学习空间未来发展[J]. 塔卫刚,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6)
[7]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变革研究[J]. 许亚锋,高红英.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1)
[8]教育新思维:地方教育与地方感[J]. 洪如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09)
[9]学习空间对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新型学习空间”[J]. 赵瑞军,陈向东.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4)
[10]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方感的培养[J]. 马小雪,袁孝亭. 地理教学. 2017(10)
本文编号:3064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06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