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6 02:47
  语言是人类作为交际工具的表现符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教学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发生机制和存在方式的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语言与教学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教学语言得以建立。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中用于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研究教学语言是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对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分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可以实现教学语言研究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深化教学语言研究的可行路径。本研究共分为五章,阐释了“具有何种教育素养的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实现了好的教学效果”。第一章,阐释了教育性是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是教学交往的工具。教育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特性,它是社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价值规范与实际效果的统一。教育性是教育目的的协同性、教育过程的规范性和教育效果的发展性的融合。真正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交往的工具,同时构成教学本体。教育性是教学语言所表现出的根本...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二、“教育性”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视角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育性: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功能主义阐释
        一、功能主义:阐释教学语言的理论视角
        二、教学语言: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
        三、教学语言:教学交往的工具
    第二节 教育性:教学语言作为教学工具所表现出的特性
        一、教育性的内涵和结构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内涵和表现
    小结
第二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
    第一节 求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一、“求真”:教学的科学性
        二、教学语言的“真”的内涵
        三、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核心意蕴
    第二节 向善:教学语言的伦理性
        一、“向善”:教学的伦理性
        二、教学语言的“善”的内涵
        三、教学语言伦理性的核心意蕴
    第三节 趋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趋美”:教学的艺术性
        二、教学语言的“美”的内涵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核心意蕴
    小结
第三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上):标准分析
    第一节 前提性标准:建构教学关系
        一、建构教学关系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先决条件
        二、师生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
        三、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建构教学关系的基础
        四、教学目的的协同运动是建立教学关系的契机
    第二节 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
        一、形成教学交往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
        二、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
        三、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
    第三节 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的目的
        一、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教师通过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结
第四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下):机制探讨
    第一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一、言说主体——教师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决定性因素
        二、言说环境——教学语境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过程
        一、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
        二、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
        三、理解的达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完成
    小结
第五章 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一、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
        二、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
        三、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
        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五、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
    第二节 完善教学语言的言说条件
        一、确立言说的前提
        二、明确言说的目的
        三、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与风格
    第三节 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
        一、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
        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70年师生教学关系研究的主题分析[J]. 彭茜,王本陆.  课程.教材.教法. 2019(02)
[2]教育与教化的区别及其对当今教学研究的意义——论教化性的教育性教学[J]. 底特利希·本纳,顾娟,商仪.  基础教育. 2018(06)
[3]中小学专家型数学教师素养实证研究[J]. 周九诗,鲍建生.  数学教育学报. 2018(05)
[4]教师教学语言的“学科”表达维度[J]. 许迅.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17)
[5]回到康德:对科学、艺术、审美的反省[J]. 李森.  民族艺术. 2018(03)
[6]教学论范畴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向[J]. 李森,李宁宁,刘梅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7]中学教师教育信念的危机及其化解路径[J]. 魏静园,董海霞.  教学与管理. 2018(07)
[8]关于“语言定义”的评析与重新阐释[J]. 胡朝阳,刘旭.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1)
[9]教育性实践:含义、价值及路径[J]. 曾素林,彭冬萍,刘璐.  教育学术月刊. 2017(12)
[10]论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J]. 胡朝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06)

博士论文
[1]语言意义的生成与存在机制探索[D]. 谢萌.黑龙江大学 2015
[2]意识、语言与教育[D]. 吴迪.首都师范大学 2013
[3]人与语言[D]. 庞文薇.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4]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研究[D]. 刘志丹.吉林大学 2012
[5]对话与理解[D]. 邹琼.湖南师范大学 2010
[6]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 张光陆.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教学机智论[D]. 王卫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9
[8]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 罗祖兵.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重返德性生活[D]. 刘万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学语文教学语言规范研究[D]. 范颖芳.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2]规范教学语言,促进英语教学[D]. 邬娜.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 汤艳.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综述[D]. 王鹰.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 贺海珍.华东师范大学 2006
[6]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D]. 潘艳.广西师范大学 2006
[7]从教学对话到对话教学[D]. 刘耀明.华东师范大学 2005
[8]理解 对话 融合[D]. 朱学锋.南京师范大学 2004
[9]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D]. 陈秀玲.华中师范大学 2004
[10]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D]. 熊瑛.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66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066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5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