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时代的跨媒体学习方式、理论与资源环境——基于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3-07 10:20
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在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教学设计、资源环境、学习绩效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在智能化时代的今天,认知理论、媒体技术和学习方式均发生了重要的转变:(1)从离身认知转向具身认知;(2)从多媒体转向跨媒体;(3)从多媒体学习转向跨媒体学习。多媒体学习理论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化时代学习方式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跨媒体学习资源环境的构建。通过对多媒体学习理论进行梳理,初步形成了跨媒体学习理论框架:(1)利用跨媒体实现对情境信息的呈现;(2)在工作记忆层面,引入情境缓冲区,提出第三条通道——跨媒体信息处理的情境认知通道,实现对基于具身认知的跨媒体学习的支持。在该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跨媒体学习资源和环境的设计需求,以及跨媒体学习理论和技术的变迁,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启示。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9,37(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体学习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其中,圆形结点表示关键词,方形结点表示主题词。如图1显示,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主要涉及六个维度:(1)认知理论(A)维度;(2)多媒体学习(B)维度;(3)教学设计(C)维度;(4)资源环境(D)维度;(5)学习绩效(E)维度;(6)研究方法(F)维度。从整体上来看,1998年至2017年,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涵盖了理论(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研究方法和教学实践应用(教学设计、资源环境和学习绩效)的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研究文献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并揭示出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多媒体学习各维度的研究进展1.认知理论(A)维度的分析认知理论,尤其是工作记忆和认知负荷理论,是多媒体学习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矗该维度重点关注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工作记忆、认知负荷理论、动机和通道等。BaddeleyA.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如图3所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可以分为三部分:(1)中央执行系统:协调来自其从属系统的信息;(2)视空间面板:负责创建和维持视觉图像;(3)语音回路:存储和操作基于语音的材料[1]。PaasF.等指出,人类的工作记忆缺乏一个符合逻辑的处理新信息的中央处理单元,因而,在处理新信息时会面临严重的不足。而以前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熟悉的组织化的信息,能够作为中央处理单元,而解决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局限。因此,在处理新的信息时,教学需要弥补中央执行单元的缺失,这一因素也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原则[2]。SwellerJ.对工作记忆的能力进行了探讨,认为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供了“2-4”个信息元素,这和Miller提出的“7±2”个元素不一致。因为他还考虑到当学习者投入
98年至2017年,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涵盖了理论(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研究方法和教学实践应用(教学设计、资源环境和学习绩效)的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研究文献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并揭示出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多媒体学习各维度的研究进展1.认知理论(A)维度的分析认知理论,尤其是工作记忆和认知负荷理论,是多媒体学习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矗该维度重点关注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工作记忆、认知负荷理论、动机和通道等。BaddeleyA.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如图3所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可以分为三部分:(1)中央执行系统:协调来自其从属系统的信息;(2)视空间面板:负责创建和维持视觉图像;(3)语音回路:存储和操作基于语音的材料[1]。PaasF.等指出,人类的工作记忆缺乏一个符合逻辑的处理新信息的中央处理单元,因而,在处理新信息时会面临严重的不足。而以前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熟悉的组织化的信息,能够作为中央处理单元,而解决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局限。因此,在处理新的信息时,教学需要弥补中央执行单元的缺失,这一因素也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原则[2]。SwellerJ.对工作记忆的能力进行了探讨,认为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供了“2-4”个信息元素,这和Miller提出的“7±2”个元素不一致。因为他还考虑到当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时正在利用认知能力,从而影响了工作记忆中处理项目的认知能力的数量,因此,需要帮助学习者减轻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因而成为多媒体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3]。SwellerJ.等系统介绍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基储人类认知结构、认知负荷效应等内容,这成为学习科学和梅耶多媒体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为信息化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具身学习及其设计: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J]. 郑旭东,王美倩,饶景阳.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1)
[2]跨媒体智能的发展现状及教育应用研究[J]. 朱珂,王玮,李倩楠.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5)
[3]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特征、要素、应用及发展趋势[J]. 李志河,李鹏媛,周娜娜,刘芷秀.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5)
[4]具身认知的理论落地:技术支持下的情境交互[J]. 王辞晓.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7)
[5]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J]. 刘菊,王运武. 电化教育研究. 2014(02)
本文编号:3068902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9,37(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体学习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其中,圆形结点表示关键词,方形结点表示主题词。如图1显示,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主要涉及六个维度:(1)认知理论(A)维度;(2)多媒体学习(B)维度;(3)教学设计(C)维度;(4)资源环境(D)维度;(5)学习绩效(E)维度;(6)研究方法(F)维度。从整体上来看,1998年至2017年,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涵盖了理论(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研究方法和教学实践应用(教学设计、资源环境和学习绩效)的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研究文献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并揭示出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多媒体学习各维度的研究进展1.认知理论(A)维度的分析认知理论,尤其是工作记忆和认知负荷理论,是多媒体学习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矗该维度重点关注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工作记忆、认知负荷理论、动机和通道等。BaddeleyA.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如图3所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可以分为三部分:(1)中央执行系统:协调来自其从属系统的信息;(2)视空间面板:负责创建和维持视觉图像;(3)语音回路:存储和操作基于语音的材料[1]。PaasF.等指出,人类的工作记忆缺乏一个符合逻辑的处理新信息的中央处理单元,因而,在处理新信息时会面临严重的不足。而以前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熟悉的组织化的信息,能够作为中央处理单元,而解决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局限。因此,在处理新的信息时,教学需要弥补中央执行单元的缺失,这一因素也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原则[2]。SwellerJ.对工作记忆的能力进行了探讨,认为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供了“2-4”个信息元素,这和Miller提出的“7±2”个元素不一致。因为他还考虑到当学习者投入
98年至2017年,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涵盖了理论(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研究方法和教学实践应用(教学设计、资源环境和学习绩效)的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研究文献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并揭示出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多媒体学习各维度的研究进展1.认知理论(A)维度的分析认知理论,尤其是工作记忆和认知负荷理论,是多媒体学习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矗该维度重点关注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工作记忆、认知负荷理论、动机和通道等。BaddeleyA.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如图3所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可以分为三部分:(1)中央执行系统:协调来自其从属系统的信息;(2)视空间面板:负责创建和维持视觉图像;(3)语音回路:存储和操作基于语音的材料[1]。PaasF.等指出,人类的工作记忆缺乏一个符合逻辑的处理新信息的中央处理单元,因而,在处理新信息时会面临严重的不足。而以前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熟悉的组织化的信息,能够作为中央处理单元,而解决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局限。因此,在处理新的信息时,教学需要弥补中央执行单元的缺失,这一因素也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原则[2]。SwellerJ.对工作记忆的能力进行了探讨,认为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供了“2-4”个信息元素,这和Miller提出的“7±2”个元素不一致。因为他还考虑到当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时正在利用认知能力,从而影响了工作记忆中处理项目的认知能力的数量,因此,需要帮助学习者减轻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因而成为多媒体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3]。SwellerJ.等系统介绍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基储人类认知结构、认知负荷效应等内容,这成为学习科学和梅耶多媒体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为信息化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具身学习及其设计: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J]. 郑旭东,王美倩,饶景阳.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1)
[2]跨媒体智能的发展现状及教育应用研究[J]. 朱珂,王玮,李倩楠.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5)
[3]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特征、要素、应用及发展趋势[J]. 李志河,李鹏媛,周娜娜,刘芷秀.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5)
[4]具身认知的理论落地:技术支持下的情境交互[J]. 王辞晓.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7)
[5]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J]. 刘菊,王运武. 电化教育研究. 2014(02)
本文编号:3068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06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