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02:17

  本文关键词: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教育传统。在漫长的教育发展中,教育心理问题已引起关注,如众多思想家的著作和言行对此都有所反映。倘若将其中的有关思想、观点挖掘出来,对建设我国当代的教育心理学都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总是眼睛朝外,不是学习苏联就是称道西方,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心理思想却很少有人问津。只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与高觉敷等的组织和指导下,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作出了不少的成绩。我的导师燕国材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位。 许衡是我国13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天文学家。元代的教育思想家以许衡、吴澄最为著名,许衡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北方,而吴澄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南方,故有“北许南吴”之称。许衡讲学四十余年,留下了《读易私言》、《大学直解》、《大学要略》、《中庸直解》、《许文正公遗书》、《许鲁斋先生训子诗》、《许鲁斋先生集》、《鲁斋遗书》、《鲁斋集》、《鲁斋遗书约钞》、《鲁斋词》、《阴阳消长论》、《授时历》、《编年歌括》、《小学大义》、《稽古千文》、《许氏诗谱抄》等一系列著作,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 近几年来,对许衡思想的研究日益丰富。2004年11月“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于河南省焦作市召开。但纵观现有研究及论著,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许衡思想的文献甚少。此即为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本文对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进行了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1)许衡的生平简介:介绍许衡生活的时代背景、简述生平、学术研究情况、学术地位和著作。(2)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从“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的性二元论(性二元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扶接良知良能”的学知论两个方面揭示了许衡的教育心理观。(3)学习心理思想:分别从学习的内涵,即“知行并进”论、学习的心理状态、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学习的心理状态集中讨论了“虚心”、“恒心”、“专心”三种学习心理状态;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首先揭示了学习过程乃“见闻与思虑”、“积累与贯通”的辩证统一,而学习的过程则可认为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有序结合;关于学习的原则和方法主要介绍了“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戒满戒怠”、“辩说”、“合智”等。(4)德育心理思想:由三部分组成。在诠释了德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德育的过程及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德育的过程主要依据四阶段模式,概括如下:“三纲五常”——提高道德认识、“以理治欲”——调控道德情感、“不骄不怒”——锻炼道德意志、“}\矩之道”——培养道德行为;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则从“以身作则”、“以善制恶”、“正心修身”、等方面以说明。(5)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思想:分别对差异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进行分析。差异心理思想主要讨论了类型差异的表现:“三品”论、因材施教的主张:“各因其材”;教师心理思想则主要从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许衡 教育心理思想 学习心理思想 德育心理思想 差异心理思想 教师心理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4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英文摘要4-7
  • 绪论7-10
  • 第一章 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10-14
  • 1.1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的性二元论10-12
  • 1.2 “扶接良知良能”的学知论12-14
  • 第二章 学习心理思想14-28
  • 2.1 知行并进论14-16
  • 2.2 学习的心理状态16-18
  • 2.3 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18-23
  • 2.4 学习的原则和方法23-28
  • 第三章 德育心理思想28-43
  • 3.1 德育的意义28-29
  • 3.2 德育的过程:四阶段模式29-35
  • 3.3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35-43
  • 第四章 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思想43-48
  • 4.1 差异心理思想43-45
  • 4.2 教师心理思想45-48
  • 小结48-49
  • 参考文献49-51
  • 后记51-52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2-5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从芹;戴震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丁丽萍;胡瑗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07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