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特点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16:21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高校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特点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者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的结果影响个体的情绪、动机及随后的应对行为。交往归因就是在交往情景中对与其交往对象或者自己的交往行为、关系状态的推测和原因分析。个体在进行多次归因后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归因特点。了解当前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的特点,可以帮助其改善不良的交往归因方式,形成科学正确的交往归因方式,促进其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当前在校硕士生因人际交往的困惑而引发的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和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校硕士生人际关系成败归因对其人生生涯乃至以后的工作发展和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分析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特点基础上,探索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训练方法,旨在引导硕士生掌握正确的交往归因方式,增强其自信心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具有可操作意义的依据。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学者理论及方法,编制交往归因调查问卷,以在校硕士生为研究对象,以在校硕士生的交往归因特点为研究重点,从归因的角度解释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在校硕士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差异,并以此为根据提出相应的归因训练对策,以达到改善在校硕士生人际交往水平。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在校硕士生的人际交往及归因方式的现状,为确切分析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特点提供第一手资料;②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方式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生源差异等),为分析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特点提供依据;③参考国内外学者理论及方法,设计编制适合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调查问卷,为本研究测量硕士生交往归因方式提供研究工具;④针对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特点倾向,提出在校硕士生归因训练方式,以改变硕士生交往归因不良倾向,改善硕士生人际交往行为。 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特点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在校硕士生的交往归因总体上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部分在校硕士生在某些情境的归因过程中也做有损害自身身心健康的归因,如总是把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为内在的、可控的原因。针对在校硕士生的交往归因特点,有的放矢进行归因训练,为在校硕士生人际交往健康的发展提供心理和认知上的保障,帮助在校硕士生养成积极合理的科学交往归因方式,同时也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的依据。
【关键词】:硕士生 交往归因 归因训练 重庆市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G6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7
- 1.1 选题理由10-12
- 1.1.1 研究归因的必要性10-12
- 1.1.2 从高校在校硕士生入手研究交往归因特点的必要性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4
- 1.2.1 本研究的目的12-13
- 1.2.2 研究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3-14
- 1.3 研究假设14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14-15
- 1.4.1 技术路线14
- 1.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4-15
- 1.5 研究变量及其定义15-17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述评17-36
- 2.1 归因及其理论研究17-28
- 2.1.1 归因、归因理论及归因方式的测量17-21
- 2.1.2 归因认知过程论及韦纳动机情绪归因理论21-23
- 2.1.3 归因效果论及阿布拉姆森习得无助理论23-25
- 2.1.4 归因与人际交往的研究25-28
- 2.2 人际交往研究述评28-33
- 2.2.1 国内人际交往的研究现状28-31
- 2.2.2 国内人际交往的研究趋势31
- 2.2.3 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研究31-33
- 2.3 交往归因的研究述评33-36
- 2.3.1 假设情景中的横向研究33-34
- 2.3.2 研究方法力求多元化34-35
- 2.3.3 真实情境下的纵向研究35
- 2.3.4 归因研究跨文化倾向35-36
- 3 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问卷的设计与编制36-41
- 3.1 研究设计思想36
- 3.2 编制过程及信效度检验36-39
- 3.2.1 项目来源、筛选与评估36-37
- 3.2.2 预测与选题37-38
- 3.2.3 信度与效度检验38-39
- 3.3 调查问卷的施测与统计方法39-41
- 3.3.1 调查问卷的施测39
- 3.3.2 测试程序与统计方法39-41
- 4 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实证研究41-49
- 4.1 研究样本构成的总体情况41
- 4.2 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的总体分析41-42
- 4.3 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的特征分析42-49
- 4.3.1 不同年级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的比较分析42-44
- 4.3.2 不同性别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的比较分析44-45
- 4.3.3 不同学科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的比较分析45-46
- 4.3.4 不同生源地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的比较分析46-47
- 4.3.5 不同子女状况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的比较分析47-49
- 5 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训练指导思路49-51
- 5.1 引导在校硕士生合理、正确的交往归因49-50
- 5.1.1 引导在校硕士生正确认识自己49-50
- 5.1.2 引导在校硕士生积极体验成败50
- 5.1.3 引导在校硕士生构建良好的认知方式50
- 5.2 在交往归因辅导上注重个别差异50-51
- 6 研究结论51-53
- 6.1 研究结论51
- 6.2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建议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66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8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58
- C. 本研究调查用问卷58-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马红宇;归因训练研究的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2000年03期
2 韩仁生;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5期
3 刘永芳;对一种经典归因现象的新解释──“背景效应假设”[J];心理科学;1997年06期
4 刘明;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3期
5 张雨新,王燕;归因方式和抑郁[J];心理学报;1989年02期
6 胡胜利;小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训练[J];心理学报;1996年03期
7 韩仁生;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8年04期
8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的编制及信度、效度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李梅;试论归因研究的整体模式[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游洁;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高校在校硕士生交往归因特点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2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