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基础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心理环境建设

发布时间:2021-10-09 16:14
  流动儿童的数量逐年攀升,其心理健康发展也受到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校方自动消除"外地生"与"本地生"的差异定位;班主任教师承担"教育者"加"关怀者"的职责;引领原班级学生构建和谐的班级环境,打造从"欺生"到"融入"的开放式群体环境;教师理解流动儿童父母工作的特点,保证流动儿童家长的知情、参与决策等权利;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对基础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心理环境建设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文章来源】:教学与管理. 2019,(1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流动儿童伴随家长迁居后的环境变化及其引发的心理压力
    1.居住环境变动, 流动儿童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断裂
    2.家庭文化资本滞后, 流动儿童的家校作业完成度低, 诱发其自卑心理
    3.学校招生政策的排外性与“外地生”“本地生”的群体隔阂
    4.经常在经济、文化、环境差异较大的两地流动的儿童容易出现自我认同问题
二、父母、临时监护人等“支持者”对流动儿童心理环境造成的影响
    1.家长工作繁忙, 流动儿童所得到的关注时间较留守时期明显缩短
    2.部分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过度激进或过度消极, 一些家长在儿童权益保护中缺位
    3.教师对流动儿童抱有观察态度, 在地域、经济差异大的两地流动的儿童与教师交流存在隔阂
    4.流动儿童的同学、同伴可能因为家长、教师态度变化诱发应激行为
三、基础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心理环境建设实践路径探析
    1.校方首先应当尝试改变政策歧视, 自动消除“外地生”与“本地生”的差异定位, 提供平等的教学资源, 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
    2.作为儿童心理引导者的班主任教师应当坚持秉承“教育者”加“关怀者”的身份定位, 关怀流动儿童的心理变化
    3.教师应尝试引导班级同学对待流动儿童的态度, 构建和谐的开放式群体环境
    4.教师应当理解流动儿童父母工作的特点, 构建家校联合体系, 保证家长的知情、参与决策等权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探究[J]. 杨芷英,郭鹏举.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4)
[2]流动儿童的生态系统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 范丽娟,陈树强.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6)
[3]我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冯帮,高优优.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8(04)
[4]流动儿童自尊、健康心理资本和社会文化适应特点及其相关性[J]. 杨明.  中国健康教育. 2018(07)



本文编号:3426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426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2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