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狂妄”到“相对泥潭”:课程知识观嬗变的哲学考察
发布时间:2023-01-12 20:15
知识观转变影响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背后是整个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一味地绝对反本质、反特定、反抽象,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表现,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课程知识观的哲学思维冲突还需要到现成与生成、本质与现象的实然关系中去找寻。不能逃离了"理性的狂妄"之后,就接着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产生各种非理性主义的茫然及焦虑。在这一点上,需要理论警醒与自觉。要确认知识的多元存在形态,重构课程知识的社会性和关系性,明确系统课程知识的适用条件和界限总体,进而保证对知识对象认知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问题不在于本质性的终极知识是否存在,而在于追问本身以及过程。同时,回归现实进行调和重构,做出符合时代哲学思维特点的课程知识观范式转换。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从现成到生成:哲学思维方式的冲突转换
二、现成:本质主义课程知识观的逻辑起点
(一)理性主义课程知识观的“可知”
(二)表征主义课程知识观的“映照”
(三)实证主义课程知识观的“验证”
三、生成:非本质主义课程知识观的生长节点
(一)实用主义课程知识观的“经验”
(二)结构主义课程知识观的“延展”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知识观的“解构”
四、调和重构:课程知识观范式转换的新基点
(一)确认知识的多元存在形态
(二)重构课程知识的社会性和关系性
(三)明确系统课程知识的适用条件和界限总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面向智能时代的新知识观——与何克抗教授商榷[J]. 王竹立.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2)
[2]知识社会性的反思与重构——社会实在论知识观的教育意义[J]. 石艳,张新亮. 教育研究. 2019(03)
[3]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 杨加玲.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2)
[4]西方课程知识观的演变:选择、组织与呈现[J]. 张文毅,于晓敏. 中国大学教学. 2016(03)
[5]论西方课程研究的复杂性转向[J]. 张良,陈玥. 全球教育展望. 2014(05)
[6]论作为教育本体论的教育哲学——兼论“反本质主义”教育观点的时代困境[J]. 朱成科.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7)
[7]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上)——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王策三. 校长阅刊. 2005(03)
[8]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 钟启泉,有宝华. 全球教育展望. 2004(10)
[9]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 邹广文,崔唯航.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 李文阁. 中国社会科学. 2000(06)
本文编号:3730392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从现成到生成:哲学思维方式的冲突转换
二、现成:本质主义课程知识观的逻辑起点
(一)理性主义课程知识观的“可知”
(二)表征主义课程知识观的“映照”
(三)实证主义课程知识观的“验证”
三、生成:非本质主义课程知识观的生长节点
(一)实用主义课程知识观的“经验”
(二)结构主义课程知识观的“延展”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知识观的“解构”
四、调和重构:课程知识观范式转换的新基点
(一)确认知识的多元存在形态
(二)重构课程知识的社会性和关系性
(三)明确系统课程知识的适用条件和界限总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面向智能时代的新知识观——与何克抗教授商榷[J]. 王竹立.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2)
[2]知识社会性的反思与重构——社会实在论知识观的教育意义[J]. 石艳,张新亮. 教育研究. 2019(03)
[3]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 杨加玲.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2)
[4]西方课程知识观的演变:选择、组织与呈现[J]. 张文毅,于晓敏. 中国大学教学. 2016(03)
[5]论西方课程研究的复杂性转向[J]. 张良,陈玥. 全球教育展望. 2014(05)
[6]论作为教育本体论的教育哲学——兼论“反本质主义”教育观点的时代困境[J]. 朱成科.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7)
[7]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上)——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王策三. 校长阅刊. 2005(03)
[8]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 钟启泉,有宝华. 全球教育展望. 2004(10)
[9]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 邹广文,崔唯航.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 李文阁. 中国社会科学. 2000(06)
本文编号:3730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73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