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石门坎边民的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19 00:35
边民的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20世纪初,受西方外来势力侵袭和地方势力裹挟,地处滇黔川边的石门坎苗民国家认同混乱;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如何提升边民国家意识、一致对敌成了当务之急。国民政府汲取教育缺场、人为我谋之教训,以国家认同教育入手,通过国家和当地少数民族精英的双向互动,促使石门坎边民的国家意识、家国情怀以及做为国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有效激发,积极投身到保国卫家的爱国实践中。本研究通过史例说明,边教作为边民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方式,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场,边民国家认同的建构既需国家的主导,又需发挥少数民族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回顾这段历史,应汲取边地国家教育缺场所致国家认同危机的教训,强调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力量,依靠国家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边疆之繁荣稳定。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边地国家教育缺场与边民国家认同混乱
二、 边地国民教育入场与边民国家认同建构
(一) 国民的塑造
1.杨森的“同化教育”
2. 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
(二) 少数民族精英兴教办学——“新国民”的主动塑造
三、 边地国家教育在场与边民国家认同实践
(一) 国民责任意识得到加强
(二) 舍生忘死、抗日救国—国家和个体双向互动下的爱国实践
四、 结论与探讨
本文编号:4036418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边地国家教育缺场与边民国家认同混乱
二、 边地国民教育入场与边民国家认同建构
(一) 国民的塑造
1.杨森的“同化教育”
2. 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
(二) 少数民族精英兴教办学——“新国民”的主动塑造
三、 边地国家教育在场与边民国家认同实践
(一) 国民责任意识得到加强
(二) 舍生忘死、抗日救国—国家和个体双向互动下的爱国实践
四、 结论与探讨
本文编号:4036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036418.html
上一篇: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背景下武汉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