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谈课程范式的转换
本文关键词: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谈课程范式的转换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范式 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理解 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泰勒原理 研究范式 引导学生 课程观 主导地位
【摘要】: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
【关键词】: 课程范式 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理解 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泰勒原理 研究范式 引导学生 课程观 主导地位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范式”一词由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在1959年出版的《必要的张力》一书中首次提出。“范式”代表了从事同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由此推及到课程范式,,指一个课程共同体所共同拥有的课程哲学观及相应的具体课程主张的统一。1949年,拉尔夫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正,杨世国,李伟,郭世平,朱广化;新课程理念与数学教学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曹长德;研究型教师刍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刘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化学生评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李勇;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邱天凤;树立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角色——论班主任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教育要求[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汤群;试论新课改中学习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及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7 陈秀玲,王涛;要素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8 王爱敏,杜新安;存在主义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10 范兆雄;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伟玲;;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焦蓓蓓;;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有效方法——浅议有轨尝试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吴心平;;教师首先应该重视语音的学习与提高[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伊秀莲;;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梁春怡;;初中生物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与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童美玲;;与时俱进,拓展地理教学新思路[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7 王玉龙;徐红;;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必须认清的十个关系[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玉龙;;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正确树立“五观”[A];第六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维;;让微笑走进课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10 季翠丽;;小议语文课程改革[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蔡永莲;高等教育非公共消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胤;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雁;论教育的国家化趋势[D];河南大学;2001年
2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倪胜利;中学民主教学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林加挺;德育课程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万凡;创新教育观下的中学物理课题研究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红艳;初中生物学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丁杰;理想学生观的时代解读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吕丽艳;教育世界中的意义遮蔽与澄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运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汪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育锋;论职业导向的职业技术课程开发模式──美国职业技术课程开发方法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2 钟华;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效益──谈成人教育课程开发[J];北京成人教育;1996年11期
3 黄甫全;课程理想与课程评价——世纪之交对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化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4 ;加拿大CBE教学体系和DACUM课程开发法[J];职业教育研究;1996年11期
5 杨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J];教育研究;1997年12期
6 张华;美国当代“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1997年05期
7 黄甫全;面向21世纪的课程现代化:背景、路向和行动[J];科技导报;1997年09期
8 张华;20世纪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范式冲突与融合[J];全球教育展望;1997年01期
9 黄甫全;;我国课程改革的三大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03期
10 王永红,黄甫全;课程现代化:跨世纪的思考——首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西北师范大学 祁进玉;成人高教专业设置:何去何从[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李建平;校本课程信步走来[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马开剑;上海与香港:一种课程新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四川省绵阳师院 王楠;从画萍果看中、日、美老师的课程文化差异[N];中国教师报;2004年
5 杨庆余;做一个真正的研究者[N];文汇报;2005年
6 吴宗杰;教师的发展和解放之道[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记者 刘茜;我国乡土教材建设急需加强[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惠芳;课程实施中的异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代利利;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涛;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专科及高职农科专业物理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成广;新课程视野下高中生语文学习评价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段俊霞;新课程发展中课程统整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吉;经验网络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76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7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