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性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0:36

  本文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性个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 家庭 学校 社会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从而造成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成为流动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上不断扩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由最初的“单人外出”变为“举家迁徙”,因此也衍生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状况。 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关注的社会问题,本论文从教育的角度展开研究,揭示了在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中,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流入城市以后,他们的教育面临的新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流动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唤起社会对他们有更多的关注,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本论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择了完整的流动人口家庭、单亲流动人口家庭、父母分居的流动人口家庭各一户,并对这三户流动人口家庭进行小样本研究,深入流动人口的家庭内部、流动儿童所就读学校和所居住的社区,从教育学专业出发,探究流动人口子女的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各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深刻而严肃的,而且很多问题在流动人口家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儿童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从长远利益上看,也影响着国家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更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基础,因此,重视流动儿童与发展主题息息相关。 本论文通过对所选三户家庭的个案研究,了解到流动人口家庭,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转变过程中,家庭教育状况在特点、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家长在新环境中对教育的认识的转变和他们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内容与参与方式的变化,以及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当中的缺位;描述了三个个案主体所就读的学校临汾市解放一校、临汾市平阳中学、洪洞县大槐树镇中学,在面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采取的不同举措,对三个个案所在的三个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市公立小学、市私立中学和县公立中学进行政策调研,同时,对三个个案主体所在的三个不同年级: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初中辍学的三阶段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在不同层面对学校的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执行力度作了概括;指出了学校在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认同的忽视和流动人口子女消极的自我融入感;在社区调研中,本文通过对三户流动人口家庭所居住的不同社区:临汾市尧都区、商业区和开发区的深入调查,展示了三个社区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态度和所采取的不同举措,并通过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农民工整体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研究社会排斥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的影响,探究其与子女成长环境的关系,从社区生活和文化认同方面来研究非物质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心理环境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的影响。在实地研究过程中,通过现场观察和开放式访谈,得出结论。并根据这三个个案研究中反映出的教育问题,在政府、舆论和社会三方面尝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 家庭 学校 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5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8-10
  • 1.2 研究综述10-13
  • 1.3 概念界定13-14
  • 1.4 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个案主体描述15-18
  • 2.1 个案主体的自身情况及家庭成员背景分析15-16
  • 2.1.1 个案一完整的流动人口家庭15
  • 2.1.2 个案二单亲流动人口家庭15-16
  • 2.1.3 个案三父母分居的流动人口家庭16
  • 2.2 个案主体流动前后教育状况描述16-18
  • 第3章 个案主体的家庭教育状况分析18-27
  • 3.1 个案流动前后家庭教育状况的变化18-21
  • 3.2 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21-23
  • 3.3 家长的行动参与及教育过程中的缺位23-24
  • 3.4 个案主体在家中的学习状况24-25
  • 3.5 个案主体对学习与未来关系的认识25-27
  • 第4章 个案主体学校教育状况分析27-33
  • 4.1 校方对流动学生的教育行政措施及制度27-28
  • 4.2 学校中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认同28-33
  • 4.2.1 教师方面—班主任及各科教师29-30
  • 4.2.2 班级群体之间30-31
  • 4.2.3 个案主体的学习状况和自我感受31-33
  • 第5章 个案主体课外教育状况及社区中的学习行为33-43
  • 5.1 课外教育与社会学习行为的涵义33-34
  • 5.2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现象与其子女的成长环境34-38
  • 5.3 社会相关教育部门的政策及措施38-41
  • 5.3.1 政府政策38
  • 5.3.2 舆论影响38-40
  • 5.3.3 社区举措40-41
  • 5.4 个案主体在校外参加相关教育机构和团体的情况41-43
  • 第6章 结论43-50
  • 6.1 政府的政策及执行、监督机制43-44
  • 6.2 公众的社会支持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融入44-46
  • 6.3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短期措施和根本措施46-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殊教育研究”栏目征稿启事[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洪成文;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1997年06期

3 许锡良;;名人传记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J];基础教育;2007年10期

4 唐勇林;张翠玲;;以“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8期

5 李伟成;;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两个为主”政策的反思[J];民主;2011年08期

6 高丙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福利问题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7 ;《江苏教育研究》2011·7A要目[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0期

8 颜雯;;浅析博物馆网络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8期

9 禹旭才;李庆朋;;大学生党员教育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10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征稿简则[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芳;;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有个性的德育教育研究[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2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章程(代表大会通过)[A];全国第二届颈、肩、腰腿痛暨软组织损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莹;黄亚武;;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家民;王芳媛;孙浩章;王丰;马建华;;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包装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问题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6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医药教育研究[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09)[C];2009年

8 彭子建;李小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邱小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财政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中之;;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沈沁芳;太原1.1万流动人口子女今年免费入学[N];发展导报;2008年

2 记者 郭强;太原1.1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免费入学[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3 记者 郑天虹;广州 流动人口子女可免费上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朱磊;谁来管管流动人口子女上学[N];今日信息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夕;调研:流动人口子女学校[N];北京科技报;2009年

6 朱磊;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建设待加强[N];中国社会报;2009年

7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 巨东红 文国清 湖里区民政局 邓玮;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灵鸡汤”[N];厦门日报;2009年

8 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张亚平;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庆祝建院20周年[N];海南日报;2009年

9 记者 齐永昌;市教体局局长:无条件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N];拉萨晚报;2010年

10 记者 王思海;北京为流动人口子女建临时学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兰;科学主义与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加仙;基于脑的教育研究:反思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忠;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怓昶颖;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性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宁;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永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及其保障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鲁甜;外来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方莹;乡镇小学中流动人口子女的英语学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吴晓燕;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田达;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的成因、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程细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4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794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0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