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德育的理论与模式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美德育的理论与模式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美德育 德育理论研究 德育模式 比较思维 理论与模式 中国道德文化 道德教育 道德建设 德育论 中国德育
【摘要】:中美两国的道德文化沿着各自的历史脉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德育理论流派与实践模式。这里我们侧重于比较当前的中美两国的德育理论的历史脉络、主要流派、社会影响,并阐述了中美两国德育模式的本质、异同以及中国德育构建的思维方式的应有形态。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中美德育 德育理论研究 德育模式 比较思维 理论与模式 中国道德文化 道德教育 道德建设 德育论 中国德育
【分类号】:G410
【正文快照】: 一、中美德育理论的“三维比较”(一)美国德育理论的三个维度1.历史的维度:从美国道德文化的历史脉络〔1〕看,美国德育理论与基督教义在十八世纪是没有区分的;工业革命加上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使长期以来以宗教为底色的美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论根基被动摇了,致使宗教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2 孙彩平;道德阈限与道德教育的禁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王学风;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立江;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刍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黄月细,欧阳林;公民社会与中国德育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3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孙鹤娟;;现代视野下的主体性道德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钟玲;论批判教育学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及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3期
6 欧阳林,黄月细;论政治文明视域下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的调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刘平秀;新世纪德育人性化的走向[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王小燕;主体性德育的哲学思考[J];江汉论坛;2004年06期
9 王勤;谢佳;;“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J];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10 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覃雪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促成学生自主发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龙建成;强建周;;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5 陈焱焱;;试论德育中的教师权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华荣;思想政治课与情感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秀霞;论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万伟;“开放性”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宇;中学德育回应知识经济挑战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方明军;关怀大学生的主体成长[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世纯;中学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功能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志华;现阶段青年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钟洪;新世纪中国高校德育目标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9 水淑燕;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和警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好志;高中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1期
2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孙彩平;当代道德的嬗变与教育的道德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1期
4 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道仁;;德育本质问题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2 ;《德育学》即将出版[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6年02期
3 黄平;教书必须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4 戚万学;;当代欧美几种主要德育课程设置理论评介[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02期
5 王逢贤;;德育工作科学化与德育理论建设——胡守h鞅唷兜掠怼范梁骩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0年03期
6 桂祥;《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评介[J];教育科学;1991年02期
7 古人伏;新时期德育理论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1991年04期
8 胡晓莺,赖土发;学校德育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J];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02期
9 徐勋国;我看《大学德育论》[J];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01期
10 任文遐;吴晓寅;;高校德育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江苏高教;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刘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代表大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治勇;德育交往:现代德育的本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33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3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