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试论隐性化的因材施教

发布时间:2017-09-12 08:06

  本文关键词:试论隐性化的因材施教


  更多相关文章: 因材施教 隐性化 学习共同体


【摘要】:不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在异质小组或混合教学班中同样也可以实施因材施教,但条件是,教师必须把"交往""对话"和"协作"因素引入常规课堂;与能力分组相比,建立在课堂交往、对话和协作基础之上的隐性化因材施教,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实施"隐性化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创造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典型课程模式有:"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等等。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因材施教 隐性化 学习共同体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谈到因材施教,,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与同质分组(如能力分组、兴趣分组)联系起来,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因材施教不可能通过异质分组教学来进行,因为在异质小组中,学生的准备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很难顾及这些个体差异。换言之,除非教师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辉;高校“两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理想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2 饶国慧;罗瑞麟;;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我国师生平等交流的“绊脚石”[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S1期

3 王光明;;数学教育中学习外国先进教育思想的思考[J];湖南教育;2006年03期

4 林存华;课堂教学资源荒废现象的透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多样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2期

6 黄海春;;关注问题——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理性视野[J];教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7 徐辉,谢艺泉;话语霸权与平等交流——对新型师生观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8 易凌峰,陈莉;教学案例研究:知识视角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8期

9 徐陶,彭文波;课堂生态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期

10 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永华;;试论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教育学视角的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成海;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生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列;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艺泉;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袁志玲;数学教学中影响高认知水平任务实施的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积建;探究式教学对于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魏晓英;银川市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教学探讨[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加军;论体育教学艺术[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田小红;学生课堂生活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魏华;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佳;德育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晓微;运用熵原理构建开放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体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俊艳;;浅谈英语作业中肯定性批语的心育作用[J];学苑教育;2010年01期

2 袁清梅;;关注个性和专业发展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1期

3 赵永进;;论梁启超的教学法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徐鹏;徐京广;肖月;;专业教学中的差异教学法[J];知识经济;2010年03期

5 郑静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李彬;;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2期

7 钟娟;;多元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何玉平;;高效试卷评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2期

9 林丹颖;;谈现有中职语文教材的使用[J];海峡科学;2010年02期

10 ;金华市第四中学[J];浙江人大;2010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卫东;;论新课标下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因材施教”[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2 吴萱;;因材施教与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谢孟军;;高校阶段式双语教学模式探析[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4 汤亚玲;梁新华;;高校医学期刊编辑和作者隐性化与显性化互动平台建设[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潘培韵;庄蟾芬;;设计不同教学难度 鼓励学生步步登攀[A];第五次全国医用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范美英;;浅谈“分层教学”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王子国;;珠心算发展方向的研究与探讨[A];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郭民;张效锋;;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研究[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孙顺平;;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的探讨[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刘玉彬;张树安;宋敏;李晓梅;;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亦言;请在酒桌上“忌嘴”[N];中国航天报;2009年

2 记者 李涛;政府融资平台导致不良贷款隐性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3 曹林 (北京);“干部问责线索”本不该设限[N];嘉兴日报;2009年

4 杨华云;北京将统一定义低收入 推进廉租房退出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何可寒;河池高收入个税人群增7成[N];法治快报;2008年

6 邢丽红;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N];衡水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沈轶伦邋本报通讯员 李圆圆;工作岗位需经常出差,不适合女性?[N];解放日报;2008年

8 湖南 高福生;遏止职务消费腐败 改革还需深入[N];经济参考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杨守勇;将公务消费标准包干到人[N];经济参考报;2008年

10 张晓东;浅谈边检规范化执法建设[N];边防警察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之权;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及改革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于静波;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全斌;高职网球课复式教学特点及有效运作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贵根;教育生态学原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荣;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燕;小学作文分层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周振威;胡瑗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谷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伊树江;分层次教学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蕾;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小提琴教学[D];山西大学;2007年

9 韩晓华;分层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薛国平;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36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36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8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