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关键词: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 教育内容 学校 学生 中华民族 民族艺术 经典文化 传统节日 文化遗产 民族精神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学校在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用时代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坚持古为今用是内容取舍的最高标准。以传统节日、民族艺术、经典文化、民间游戏、环境熏陶为途径,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教育内容 学校 学生 中华民族 民族艺术 经典文化 传统节日 文化遗产 民族精神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积淀,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之内,又见于经典文献、规章制度之中。当前,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小东;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祁家能;;从“文化”到“文化生产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王凌皓,姚玉香;教育起源学说综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曹影,李秋;汉代教化的源起及其德育职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迟成勇;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2期
7 张立丹;张希玲;;拟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功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8 罗秋雨;;由“法语保护主义”引发的对汉语汉字地位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1期
9 林滨;从伦理道德视角,试析儒家与基督教两种人性论的不同预制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10 夏清;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克平;;借鉴周代教育传统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吕淑梅;魏珍珍;;观照包装设计文化[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徐送迎;;试论《风》之始“二南”与《关雎》[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4 闫朦;;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之影响管窥[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刘波;治安社会化思想与模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7 李贤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瑶歌在瑶族分布地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与实施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亦武;论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程俊俏;新时期中学教师角色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蔺熙民;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杨学鲁;我国高校传统校区的建筑及其外环境更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6 谢军;对我国人生信仰几个问题的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国艳;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晓钢;论网络时尚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萌;谈王安石陶冶人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2 童明英;论孔子的教育方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吴文侃;当前苏联对教育内容和教学工作体系的研究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3期
4 金忠明;论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一体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5 朱鹤年;学生年龄特征与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6 竹尾治一郎 ,张萍;日本有哲学吗?[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7 李奎浩 ,沈默;南朝鲜哲学的任务和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8 山本七平 ,杨春元;不要忘记日本的传统[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2期
9 张亚新;漫谈《离骚》的情[J];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10 潘伯庚;关于教育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培山;;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质量控制[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2 陈正夫;何植靖;;朱熹与传统文化[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3 ;编后记[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王建堂;;《诗经》与三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7 孙文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8 陶鲁笳;;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9 王茂林;;三晋文化研究大有可为[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10 赵雨亭;;三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如强;在继承中发展新文化[N];安徽日报;2000年
2 徐静 作者单位:合肥工大;“网络文化探索”研讨会述要[N];安徽日报;2000年
3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N];北京日报;2000年
4 金冲及;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走向三议[N];北京日报;2000年
5 巩艳芳;如何培育国民的国家观念[N];北京日报;2000年
6 扬州大学:吴允侠 吴健;实效性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金启宁;城南新事宣武要兴文化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0年
8 肖鹏;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七性”说[N];中国企业报;2000年
9 任延军;老舍茶馆走传统文化经营之路[N];中国企业报;2000年
10 本栏由广东中山图书馆供稿;美国会图书馆设儿童网站[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冀开运;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2 石霓;观念与悲剧[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5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6 孙岿;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陈博;从理想社会构思到社会政治实践——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D];西北大学;2003年
8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3年
9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周湘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东亮;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炜;论李白的浪漫主义人格及其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金燕;林汉泽的电影世界[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4 张勤勇;鲁迅后期杂文与都市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建国;张资平、叶灵凤性爱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胡晓;企业并购与文化整合——由一个案例引起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8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闫春梅;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882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8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