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2:28

  本文关键词: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游戏 个性化培养 价值 学生社团 课程资源 应用


【摘要】: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更加需要科学引导的危险期。电子游戏成为现今大学生的宠爱,也是占有他们自由时间最多的娱乐,电子游戏的本质特征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电子游戏体现的就是一种个性追求的理念,是发掘大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有效媒介。如何积极正确的应用好电子游戏,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个性得到培养和发展,这将是我们本课题要探索的方向。 本文先从个性化培养的研究现状入手,阐述了个性和个性化培养的含义,在此前提下,追根溯源的考察了电子游戏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电子游戏的含义及分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价值。 本文主要工作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电子游戏的本质特征,提出了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应用模式:课堂外电子游戏与大学社团融合的模式,课堂内电子游戏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导学模式、电子游戏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工具模式,并把其中的模式应用于实践,运用个案研究方法进行了案例分析。实践证明上述应用模式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是有效的形式,同时能促进大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提升。
【关键词】:电子游戏 个性化培养 价值 学生社团 课程资源 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2.0;G43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前言7-10
  • 1、选题背景7
  •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7-9
  • 3、研究目标9-10
  • 第1章 个性化培养的研究现状10-13
  • 1.1 个性化培养的含义10
  • 1.1.1 个性的概念、内容和特点10
  • 1.1.2 个性化培养的含义10
  • 1.2 个性化培养的常用方法10-11
  • 1.3 个性化培养的研究特点11-13
  • 第2章 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价值13-19
  • 2.1 电子游戏的产生与发展13-14
  • 2.2 电子游戏的内涵14-15
  • 2.2.1 先辈们关于游戏的思考14-15
  • 2.2.2 电子游戏的内涵15
  • 2.3 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价值15-19
  • 2.3.1 电子游戏体现了个性追求的理念15-16
  • 2.3.2 电子游戏本身可提供个性化培养的资源16
  • 2.3.3 电子游戏是发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有效媒介16-17
  • 2.3.4 电子游戏满足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需要17
  • 2.3.5 电子游戏赋予大学生个性情感体验17
  • 2.3.6 电子游戏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17-19
  • 第3章 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应用模式研究19-35
  • 3.1 课堂外电子游戏与大学社团融合的模式19-22
  • 3.1.1 电子游戏与大学社团融合模式的理论基础19
  • 3.1.2 电子游戏与大学社团融合模式的实践流程19-21
  • 3.1.3 电子游戏与大学社团融合模式的特点21
  • 3.1.4 电子游戏与大学社团融合模式的实践结果21-22
  • 3.2 课堂内电子游戏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导学模式22-26
  • 3.2.1 导学模式的理论基础22
  • 3.2.2 导学模式的实践流程22-24
  • 3.2.3 导学模式的特点24
  • 3.2.4 导学模式的案例分析24-26
  • 3.3 课堂内电子游戏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工具模式26-35
  • 3.3.1 工具模式的理论基础26
  • 3.3.2 工具模式的实践流程26-27
  • 3.3.3 工具模式的特点27-28
  • 3.3.4 工具模式的案例分析28-35
  • 第4章 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与结论35-38
  • 4.1 从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分析35
  • 4.2 从培养大学生独立性分析35-36
  • 4.3 从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分析36
  • 4.4 研究结论36-38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38-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梦幻南河;;电子游戏的未来[J];第二课堂(初中);2011年05期

2 李海;;它绝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J];第二课堂(初中);2011年05期

3 叶军;;电子游戏在中国[J];第二课堂(初中);2011年05期

4 熊春复;;电子游戏发烧友应该知道的那些事[J];第二课堂(初中);2011年05期

5 何府;;电子游戏是电子海洛英吗?[J];黄金时代(男仔女仔);2003年11期

6 李靖;;任天堂推出时尚电子游戏[J];英语沙龙(时尚版);2010年01期

7 ;迷上QQ怎么办?[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5年04期

8 ;姐姐信箱[J];金色少年;2003年04期

9 陈灿;;爸爸的拳头[J];青少年日记;2003年01期

10 黄倩;王蔚;;运用电子游戏开发学生内省智能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萍娜;叶一舵;;不同类型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刘学军;何伯玲;苏林雁;;长沙市区儿童电子游戏成瘾危险因素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冯砚国;;沉缅电子游戏儿童的综合家庭干预[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丁小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青少年游戏活动的发展变化——从手工玩具到高科技电子游戏[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5 吴萍娜;叶一舵;;不同类型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星一;季成叶;赵国志;张琳;王莹;;北京市中学生电子游戏依赖和网络成瘾流行状况[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震;;科普期刊的个性化是赢得读者的关键——《自我保健》杂志的发展战略与办刊体会[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祝世功;范少光;;我们的“精品课程建设”简介[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赵雪非;任力;;勒颈致脑萎缩鉴定一例报告[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巫贵传;;“成功谈话”引发的思考[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孝刚 特约记者 游成锋;电子游戏列入训练周表[N];解放军报;2009年

2 记者 王淑玲;陕西专项行动整治西安电子游戏经营场所[N];陕西日报;2009年

3 记者 刘钢;暴力电子游戏诱发青少年攻击性[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辛华;马来西亚禁止经营电子游戏中心[N];人民公安报;2000年

5 驻日本特约记者 赵玉;日本电子游戏市场去年缩水9%[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陈丹宁;英国小伙迷电玩,久坐竟致猝死[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 何帆;电子游戏、格林童话和言论自由[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金小鹿;电子游戏生计[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9 王双红;浅谈学生的个性化培养[N];榆林日报;2011年

10 曹瑞天;电子游戏也不可轻视[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关萍萍;互动媒介论——电子游戏多重互动与叙事模式[D];浙江大学;2010年

2 贾秀海;大连城市中青年游戏休闲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邓鹏;游戏成瘾机理及其在娱教设计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柳有权;基于物理的计算机动画及其加速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5年

6 项贤林;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炜;浅论电子游戏中的暴力与残酷性[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2 李树岭;电子游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李东阳;暴力电子游戏的脱敏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李威;暴力电子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影响[D];河南大学;2012年

5 王怡林;电子游戏沉迷的美学分析与应对策略[D];南昌大学;2012年

6 吴海燕;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小坤;基于触觉传感器的电子游戏与用户身体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曾晓东;电子游戏的美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10 莫然;新兴交互方式对电子游戏体验的影响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68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68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6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