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三维建构

发布时间:2017-10-04 12:01

  本文关键词: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三维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观 课堂评价知识 英语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知识的三维模型 自传学反思


【摘要】: 课堂评价知识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着教师包括评价行为在内的教学行为,教师对课堂评价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和应用内在地决定了其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并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理解、把握使教师评价活动趋向合理的课堂评价知识,可以有效发挥评价知识因素的最佳教学作用。 本研究主要采用逻辑思辨和自传学叙事方法,以知识观的历史转型所带来的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表征形式、知识的有效阈这三个维度的根本变革为理论线索,围绕这三个维度建构教师的课堂评价知识模型,并根据所建构的课堂评价知识模型对高中英语课堂评价的自传学叙事进行剖析和自我反思,从而形成对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再认识和再解读,梳理出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合理、完整、系统的脉络,描绘出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本真状态,进而体现课堂评价知识的独特分类和价值诉求,获得对课堂评价更深入的洞察。 本研究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知识是在对自身课堂评价实践的开放中形成的,也是三个层面的逻辑互补和相互转换中不断发展的,是由确定性到模糊性再到不确定性的运动,也是从绝对性到相对性的运动。评价知识研究给我们整个课堂评价研究所带来的最深刻的启示就是真正的课堂评价知识必须存在于教师真实的课堂评价实践之中,是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一种实践智慧。
【关键词】:知识观 课堂评价知识 英语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知识的三维模型 自传学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24.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8
  • 一、知识观转型评述8-17
  • (一) 知识本质观的转型10-13
  • (二) 知识表征形式的转变13-14
  • (三) 知识的有效阈的突破14-17
  • 二、课堂评价知识三维建构17-31
  • (一) 课堂评价知识的概念、特征与作用17-18
  • 1、课堂评价知识的概念17
  • 2、课堂评价知识的特征17
  • 3、课堂评价知识的作用17-18
  • (二) 课堂评价知识的三维建构视域18-27
  • 1、本质维度的课堂评价知识18-21
  • (1) 共同性课堂评价知识18-19
  • (2) 相似性课堂评价知识19-20
  • (3) 核心性课堂评价知识20-21
  • 2、显隐维度的课堂评价知识21-24
  • (1) 显性课堂评价知识21-22
  • (2) 隐性课堂评价知识22-23
  • (3) 雾性课堂评价知识23-24
  • 3、内外维度的课堂评价知识24-27
  • (1) 脱域性课堂评价知识24-25
  • (2) 境域性课堂评价知识25-26
  • (3) 边缘性课堂评价知识26-27
  • (三) 一个理想类型:课堂评价知识的三维模型27-31
  • 1、课堂评价知识三维模型的层次结构27-29
  • 2、课堂评价知识三维模型的意义29-31
  • 三、高中英语课堂评价自传学叙事及其反思31-39
  • (一) 高中英语课堂评价的自传学叙事31-35
  • 1、教师培训华而不实31-33
  • 2、课堂评价分数至上33-35
  • (二) 高中英语课堂评价的自传学反思35-39
  • 1、宏观层面评价知识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35-36
  • 2、中观层面课堂评价知识固有的消极影响36-37
  • 3、微观层面的评价心理、评价文化认识机制的惯性作用37-39
  • 四、结论与建议39-49
  • (一) 基本结论39-45
  • 1、三维课堂评价知识体系的不完全性和不平衡性39-41
  • 2、三个层面的课堂评价知识具有互补性,,并形成了自身的矛盾运动41-43
  • 3、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辨证的历史过程43-45
  • (二) 对教师课堂评价的几点建议45-49
  • 1、逐渐内化宏观层面上的课堂评价知识45-46
  • 2、逐步明晰中观层面的课堂评价知识46-47
  • 3、逐渐外显微观层面上的课堂评价知识47-49
  • 参考文献49-51
  • 结语51-52
  • 后记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艳;论新课程中的知识观[J];山东教育;2004年17期

2 陈嘉;高等教育启蒙下的观念拓展、深入和嬗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10期

3 刘双;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知识观的反思[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王静;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初探[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年02期

5 师远贤;;西方知识观背景下的教师实践知识取向[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6期

6 潘洪建;知识观: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郝琦,麦清;后现代视野中的教育理念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04期

8 杨跃;知识观的嬗变与教育思维范式的转换[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郑和;知识观与课程内容观——兼谈我国“新课改”课程内容观的转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蔡国春,郗霏;必要的张力:知识观的冲突与高等教育的价值整合[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芳;;知识观与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倪梁康;;柏拉图的知识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从盖提尔命题谈起[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庞丹;秦书生;梅其君;;杜威哲学中的系统整体论思想探析[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5 和震;;简论杜威的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董晨;;辨析新旧科学课程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评价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王华容;;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龙龙;亢静瑜;逯小燕;;如何提高教师素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9 邵龙宝;;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困境——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中的教育价值论剖析[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10 郁振华;刘静芳;;论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万良;社会转型与知识观的嬗变[N];社会科学报;2000年

2 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郭德红;整体知识观:美国本科课改的核心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盱眙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文艺;中学地理教学知识观的转变[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北辰区教研室 吕欣颖;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郭铭;看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轨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于伟;现代社会不重视理性教育,是不可想象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马淑英;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N];甘肃经济日报;2004年

8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副团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王健刚;主流生活方式与企业文化再造[N];经理日报;2008年

10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章威;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永祥;知识观视野下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奇;知识观的演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宋磊;专家技能的养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尹少淳;理想与现实: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及课程组织[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彦雨;科学世界的话语建构[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亚杰;基于集成的学位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玲;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三维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教师角色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国庆;知识观的现代转变与语文基础教育改革[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东娜;缄默知识观下的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攀峰;试论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彩燕;关于整合课程知识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姚宁萍;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与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夏冬杰;知识观转型及其对学生作业改革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程华云;知识及其社会功能——对默顿和利奥塔二者科技知识观的比较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10 王俊;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70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70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e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