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教育学分互认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10-06 06:20
本文关键词:基于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教育学分互认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三个阶段,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从1999年开始,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院校普遍采用了学分制。学分制适合在职成年人的学习特点,也为实现不同院校、不同类型教育的学分互认奠定了基础。 学分互认可以满足成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灵活性;促进了不同院校之间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同时,学分的互认带来的竞争也推进了各个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007年3月,教育部“十一五”计划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继续支持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并实践终身化、网络化和开放式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满足社会各类群体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开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也是随着现代服务业兴起而出现的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能否构建网络教育的学分互认,这为本研究带来了兴奋点。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国内外资源共享、学分互换的方法和机制,其次从资源服务、信息服务、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分析公共服务体系对网络教育学分互认的支持,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合作网络学院公共的“出入口”,为大批网络学员提供支持与服务,其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学分互认具有可行性。为了深度挖掘基于公共服务体系模式的可行性,论文又对几家网院基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学分互认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调研,自主设计“对修读外校网络课程的关注、对课程互选的期望、认为学习校外课程的意义、对互选网络课程的评价、对支持服务的评价、学习收获”6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为数据收集依据,采用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统计分析案例中人群的需求和案例实施效果,采用访谈征求多方意见和看法,从案例的实际运行探讨学分互认给合作各方以及学生带来的益处,分析在学分互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对案例的推广和发展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网络教育 学分互认 公共服务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34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3
- 1 引言13-21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意义14-15
- 1.3 理论依据15-16
- 1.3.1 成人学习理论15-16
- 1.3.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16
- 1.4 主要术语概念的界定16-17
- 1.4.1 学分互认16-17
- 1.4.2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17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步骤17-21
- 1.5.1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5.2 研究方法18-19
- 1.5.3 研究步骤19-21
- 2 文献研究21-31
- 2.1 国外教育机构学分制的现状和发展21-24
- 2.1.1 美国学分制的采纳策略及国外学分制可借鉴因素21-23
- 2.1.2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学分体系探析23-24
- 2.2 国内外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成功案例24-29
- 2.2.1 国外远程教育中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的成功案例24-26
- 2.2.2 国内不同层次教育机构的学分互认实践案例26-28
- 2.2.3 国内外学分互认类型的分析和归纳28-29
- 2.3 国内学分互认的实践和理论对远程教育学分互认的启示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3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31-37
- 3.1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位和发展理念31
- 3.2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学分互认的探析31-36
- 3.2.1 公共服务体系的架构31-32
- 3.2.2 公共服务体系与试点高校合作探析32-35
- 3.2.3 学分互认各方的作用和职责35-36
- 3.3 基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学分互认目标群体的探讨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4 基于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教育学分互认案例研究37-53
- 4.1 案例介绍和实施策略37-39
- 4.2 案例采用学分互认模式分析39-40
- 4.3 案例人群的调查研究40-42
- 4.3.1 问卷调查法40-42
- 4.3.2 访谈42
-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42-52
- 4.4.1 问卷A调查结果与分析42-45
- 4.4.2 综合处理数据的算法的应用和比较分析45-48
- 4.4.3 开放性题目的整理数据的定性分析48-49
- 4.4.4 访谈结果49-52
- 4.5 案例总结52-53
- 5 结论与建议53-56
- 5.1 结论53-55
- 5.2 反思和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57
- 附录 A57-60
- 附录 B60-64
- 附录 C64-65
- 附录 D65-66
- 附录 E66-67
- 附录 F67-68
- 附录 G68-70
- 作者简历70-72
- 学位论文数据集7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天琦;黑龙江省高校实施跨校选课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1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8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