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施为性
发布时间:2017-12-09 09:34
本文关键词:教育过程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施为性
【摘要】: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创设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说话就是做事”的观点,即言语行为的施为性。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在语言哲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活动离不开语言,教育对语言有着天然的依赖性,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教育语言、教学语言还是教师的语言,其研究都没有脱离语言的工具性,,没有认识到说话就是在实施一种行为,本文将言语行为理论引入教育理论领域,为教育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观照、思考教师的语言,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教师语言的本质。“说话就是做事”为本文的逻辑起点,教育过程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施为性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行为,将教师的语言与行为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深入地理解教师语言的本质,有助于深刻地认识教师的实践。本文试图构建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理论框架,认为实践功能是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并提出隐喻是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最高层次。通过对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研究,重新审视教师语言的本质,关注教师语言,使其更好的运用语言。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教师言语行为理论、施为性的研究历史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说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概述。通过言语行为理论中的相关概念,界定了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涵义,分析了影响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实施的三种条件:适当性、语境与意向性。 第三部分: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结构与功能。在其结构方面,论述了施为性的主体与媒介。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有对话、交往、实践的功能,其中语言的施为性实质就是语言的实践功能。 第四部分:提升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有效性。教师的观念更新是提升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前提,路径的选择是提升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关键,相关理论研究深化是提升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保障,隐喻是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最高层次。 第五部分:结语:以言行事——通过教师的语言影响和改变教育现实。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付习涛;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求索;2004年06期
2 黎琼锋;;教育是什么:源自教育隐喻的理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3期
3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杜丽娟;;“教育语言学”片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王晓萍;说话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J];哲学动态;2005年10期
6 郑金洲;若干教育隐喻探源[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9期
7 李宣平;;隐喻在教育学中的作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邱微;张捷;;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包小红;师生会话有效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静;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69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1269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