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协同学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12-11 13:28

  本文关键词:协同学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更多相关文章: 协同学 课堂教学 协同效应


【摘要】: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直接冲击着课堂教学,如何提它的效率与质量就成了人们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应用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科学观,方法论来促进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它们的水平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试图探索把协同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以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不高的问题。 协同学方法是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教授创立的一门可以广泛应用的横断科学方法。它是指一个由大量(要素)子系统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复杂系统内部各(要素)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这类从无序状态过度到有序状态的现象,它们的相变和功能服从相同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方法。协同学方法主要由三条基本原理:协同效应原理、支配原理、自组织原理组成。协同学方法从一诞生开始就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天,协同学方法跨越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在很多学科中得到应用,这鼓舞着本人探索着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本文把协同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就是要协同好课堂教学内部各个基本(要素)子系统自身;协同课堂教学内部各个基本(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同课堂教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课堂教学系统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畅通,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促使课堂教学系统形成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协同效应,推动它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它效率与质量。把协同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它有利于教师发挥序参量作用、学生主体发挥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以及有利于协同课堂教学各基本(要素)子系统的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都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为此,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总括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简述协同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并就协同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了初步分析。 第二部分正文。在正文部分,首先交待协同学方法的产生、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应用条件及发展前景等相关理论和课堂教学的定义,基本(要素)子系统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协同学方法对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目的是为协同学方法与课堂教学两者相结合作理论、实践上的铺垫。其次,论述了协同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是可行的。因为课堂教学系统符合协同学方法所要求的应用条件:系统是开放的,存在涨落,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这为协同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供策略上的准备。最后,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协同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策略。第一要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序参量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协同人际关系。第二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协同好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协同好教学目标自身,为增强课堂教学自组织能力作准备。同时,教学目标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这为形成课堂教学整体效应作准备。第三协同课学教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课堂教学要开放,在开放中加强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协同效应,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作准备。第四在上述运用协同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运用该方法的所要遵循的原则:目标认同原则,协同原则,开放性原则,自主构建原则,支配变量原则,利用控制参量原则,及时反馈性原则。为广泛应用该方法提供必要的原则,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三部分结语。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把协同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是将自然科学的先进科学方法移植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又一新的尝试,它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协同好课堂教学内部各基本(要素)子系统自身、(要素)子系统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课堂教学形成整体的协同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博;韩国中小学汉语协作教学模式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陈珍银;实现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赵雅;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联动的协同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78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1278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1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