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探究 ——以汾阳地秧歌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01 08:31
  近年来,地方民间舞蹈随着“非遗”项目在高校中不断的推进与发展。为促进“文化与技能并重,知识与专业共行”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丰富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环节,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研究法,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展开探究,并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阳地秧歌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其原始生态环境及形态动作为基础,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指导之下,对其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具体操作形式、教学反思及情境化评价展开个例探究。使得汾阳地秧歌在地方课堂中不仅以动作形态,更以文化形态的整体样貌存在于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舞蹈的理解,确立舞蹈风格的正确性。首先,本论文将第一部分的视角放置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研究之上,通过对该理论的逐词分析,明晰概念;其次,探究其发展过程,梳理脉络。之后,探究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将落脚点放置于情境认知与学习与民间舞蹈教学的关联之上。第二,详细探究情境认知与学习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运用。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梳理问题,并以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文化理论及专业技能两方面阐述教学内容,从“教授方法”及...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探究 ——以汾阳地秧歌为例


为郭应昌老师表演小锣原生态动作

老师,汾阳,秧歌


第三章汾阳地秧歌原始生态环境及形态动作发展分析25(图3.1为郭应昌老师表演小锣原生态动作)(图3.2为蒋建林老师表演小鼓原生态动作)3.1.4表演形式汾阳地秧歌舞队中表演者的造型独特,表演套路、阵法变化多端。主要方式有:“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等。花棒主要有“叫棒”、“弓马势”、“虎势”、“恶虎扑羊”等基本势法,小锣有“天女散花”、“踩方步”和“挑辫链”等动作,腰鼓有“凤凰单展翅”、“朝天一炷香”等经典动作,具有“接地气儿”的生活气息和浓郁乡土风味。据汾阳市北廓村艺人王永彪说,清末明初是这种舞蹈表演形式的鼎盛时期。在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红火节日中,秧歌队以幽默诙谐,套路多变的汾阳地秧歌为舞蹈形式,上演迎喜神、送瘟神等仪式活动,表达人民对新年的盼望及祝福。直到2019年元宵节,汾阳地秧歌仍在元宵节时于汾阳、孝义等地区由乡里的舞队组织进行汾阳地秧歌的表演,配合猜灯谜,赏花灯等活动形式,在现代文化的包围下,帮助民众感受传统舞蹈的原始风味。(图3.3为小锣在表演)(图3.4为花棒在表演)

汾阳,秧歌,风味,老师


第三章汾阳地秧歌原始生态环境及形态动作发展分析25(图3.1为郭应昌老师表演小锣原生态动作)(图3.2为蒋建林老师表演小鼓原生态动作)3.1.4表演形式汾阳地秧歌舞队中表演者的造型独特,表演套路、阵法变化多端。主要方式有:“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等。花棒主要有“叫棒”、“弓马势”、“虎势”、“恶虎扑羊”等基本势法,小锣有“天女散花”、“踩方步”和“挑辫链”等动作,腰鼓有“凤凰单展翅”、“朝天一炷香”等经典动作,具有“接地气儿”的生活气息和浓郁乡土风味。据汾阳市北廓村艺人王永彪说,清末明初是这种舞蹈表演形式的鼎盛时期。在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红火节日中,秧歌队以幽默诙谐,套路多变的汾阳地秧歌为舞蹈形式,上演迎喜神、送瘟神等仪式活动,表达人民对新年的盼望及祝福。直到2019年元宵节,汾阳地秧歌仍在元宵节时于汾阳、孝义等地区由乡里的舞队组织进行汾阳地秧歌的表演,配合猜灯谜,赏花灯等活动形式,在现代文化的包围下,帮助民众感受传统舞蹈的原始风味。(图3.3为小锣在表演)(图3.4为花棒在表演)


本文编号:3376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376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7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