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批评探析
发布时间:2017-05-06 05:07
本文关键词:课程批评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随着课程研究范式从“开发”转向“理解”,课程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局面,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研究者通过从不同的社会人文学科中吸收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对课程这一人文现象进行了深入理解。正是在这样一个多元探究的背景下,部分学者从美学中汲取营养,将“鉴赏”、“艺术批评”等概念引入课程研究领域,运用艺术批评的手法和以人类学的相关方法将课程与艺术品进行类比,对课程的静态文本和动态文本进行解读。1969年,美国课程研究者曼恩(Mann)直接提出“课程批评”概念,将其视为一种美学取向的质性课程评价方法。此后,经过多位学者的发展,课程批评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课程研究视角。国外已产生了许多有关其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成果,但在我国,“课程批评”还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而且由于“批评”一词的否定性色彩容易导致人们对此概念的误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课程批评”进行全面的历史梳理与意义阐释,以此丰富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话语体系,为我国课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本文主要包括九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界定本文中的主要概念。 第二部分,课程批评的产生与发展。该部分将“课程批评”置于课程研究发展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历史考察。通过探讨科学化课程研究转向多元化课程理解研究范式的原因,揭示课程批评的产生背景,并介绍课程批评在国外课程研究中的发展,帮助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 第三部分,课程批评的概念内涵。本部分从解读课程批评的基本假设——“课程即艺术品”入手,分四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解读,即课程批评是对生活知觉的再教育;课程批评需要以课程鉴赏为基础;课程批评是鼓励反思与创造的过程;课程批评是美学与科学的统一。 第四部分,课程批评的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从现象学、解释学、人类学和批判课程轮四个方面分析课程批评的学科背景和思想基础,以便理解其理论的合理性。 第五部分,课程批评者的角色与素质。该部分从课程批评的内涵中分析出课程批评者必须是富有洞察力的现象观察者;是善用理论知识的意义阐释者;是富有高责任感的价值判断者。其角色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的素质,即必须具有广博的有关批评对象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对课堂事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分析能力;必须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 第六部分,课程批评的过程和方法。此部分将课程批评的过程分为课堂观察和批评呈现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此过程中观察、描述、阐释、评价和主题几个步骤和方法,表明各步骤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七部分,课程批评的效度、推论性及研究伦理。该部分指出课程批评者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注意的原则与问题,确保课程批评的有效性。 第八部分,课程批评的批评。该部分对课程批评的基本假设和课程批评者的角色定位两方面对课程批评本身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以便研究者理性的看待这一独特的研究方法。 第九部分,结语。本部分强调课程研究应保持多元开放的态度,因地制宜的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关键词】:课程研究 课程评价 课程批评 美学取向课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6
- (一)研究缘起10
- (二)文献综述10-14
- 1.国外研究历程及其现状10-12
- 2.国内研究历程及其现状12-13
- 3.对已有文献的评述13-14
- (三)概念界定14
- 1.课程美学探究14
- 2.课程批评14
- (四)研究目的14
- (五)研究意义14-15
- 1.为我国课程研究提供多元分析路径14
- 2.有利于我国课程理论创新14-15
- 3.有利于提高课程参与者的反思与行动能力15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一、课程批评的产生与发展16-23
- (一)科学化课程研究的主导16-18
- (二)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18-20
- (三)课程话语的美学转向20-23
- 二、课程批评的概念内涵23-28
- (一)课程即艺术品23-24
- (二)课程批评是对生活知觉的再教育24-26
- 1.批评24
- 2.艺术批评24-26
- (三)课程批评的深层揭露需要以课程鉴赏的感知为基础26
- (四)课程批评是美学与科学的统一体26-28
- 三、课程批评的理论基础28-34
- (一)现象学——关注"生活世界"及"生活体验"28-29
- (二)解释学——理解、对话、创新29-30
- (三)人类学——参与观察、深度描写30-32
- (四)批判课程论——反思性实践32-34
- 四、课程批评者的角色与素质34-37
- (一)课程批评者的角色34-35
- 1.课程批评者是富有洞察力的现象观察者34
- 2.课程批评者是善用理论知识的意义阐释者34-35
- 3.课程批评者是富有高责任感的价值判断者35
- (二)课程批评者的素质35-37
- 1.课程批评者必须具有广博的有关批评对象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35
- 2.课程批评者必须对课堂事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分析能力35-36
- 3.课程批评还要求课程批评者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36-37
- 五、课程批评的过程和方法37-43
- (一)课堂观察——鉴赏的艺术37-38
- (二)课程批评的呈现——揭露的艺术38-43
- 1.描述(Description)38-39
- 2.阐释(Interpretation)39-41
- 3.评价(Appraisal)41-42
- 4.主题(Theme)42-43
- 六、课程批评的效度、推论性及研究伦理43-49
- (一)课程批评的效度43-44
- 1.结构的确证43
- 2.共识的效度43-44
- 3.参照的适切44
- (二)推论性44-47
- 1.推论的意义44-45
- 2.推论的内容45-46
- 3.推论的方法46
- 4.推论的资料来源46-47
- 5.推论的责任归属47
- (三)研究伦理47-49
- 七、课程批评的批评49-51
- (一)对课程批评基本假设的批评49-50
- (二)对课程批评者角色的批评50-51
- 1.课程批评者的角色不同于艺术批评者的角色50
- 2.课程"批评"及"鉴赏"等词汇容易导致精英主义倾向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有发;课程评价与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动态;1988年06期
2 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3 朱光明;陈向明;;教育叙述探究与现象学研究之比较——以康纳利的叙述探究与范梅南的现象学研究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4 张韵;吕晓;;课程美学探究取向发展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谢登斌;西方批判课程理论试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黄甫全;课程理想与课程评价——世纪之交对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化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8 胡新林;课程批评的隐忧[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9 吴刚平;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7期
10 吴永军;课程评价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199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课程批评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47778.html